苏秉琦有着哪些学术思想?他是怎么发掘文物的

苏秉琦在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过程中,已经感觉到要完成这一课题的艰难程度 。但是,他在重建中国史前史中吸取的经典著作的思想、明确的“文明起源”的概念,以及形成的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些新的认识,却拓宽了他的研究思路,为他重建中国古史框架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他构建中国国史框架模式,找到了理论依据 。所以,1991年之后,他在重建中国史前史的同时,又考虑了重建中国古史框架,进而探索中国国史问题 。
重建中国史前史、重建中国古史框架、构建中国国史框架模式,是苏秉琦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而发生的其学术研究的三步跳跃 。这三次跳跃,使苏秉琦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
1.苏秉琦对“上万年的文明启步”的认识过程:“上万年的文明启步”是苏秉琦的古史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对此认识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
这种思想最早是在1991年8月谈《文明发端玉龙故乡——谈查海遗址》时表达的,如“查海遗址出土的十多件玉器,都是真玉,说明对玉的认识鉴别已有相当高的水平,玉的加工是高级加工,使用超越了作为工具和装饰品,而赋予社会意义,除一件玉锛以外,块、匕都是特殊用品,成套,而且集中出土 。……查海玉器已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对玉材的认识,二是对玉的专业化加工,三是对玉的专用 。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所以是文明起步 。”苏秉琦在这里是通过对玉器的出现来考察文明起步的 。
这种思想早在1991年四五月间论述《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已经萌发,则不过那时是作为从氏族社会向国家发展的转折证据提出的 。如在该文中谈“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出现的历史”时指出:“阜新查海的玉器距今8000年左右,全是真玉(软玉),对玉料的鉴别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玉器的社会功能已超越一般装饰品,附加上社会意识,成为统治者或上层人物‘德’的象征 。没有社会分工生产不出玉器,没有社会分工也不需要礼制性的玉器 。因此,辽西一带的社会分化早于中原 。”
苏秉琦主要通过对查海遗址距今8000年玉器的考察,针对玉器出现而提出的文明起步的思想,至1992年9月间论述《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明确提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概念时,根据新公布的资料,将农业的出现作为上万年文明启步的依据,此时的“上万年的文明启步”的思想是针对农业的出现而言的 。如“农业的出现就是文明的根,文明的起源 。这一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到(一万)两千年前 。证据是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自一万年前至(一万)两千年前的连续的文化堆积,并测出了可信的连续的碳十四年代数据 。在一万年前的遗存中已显现出石器的专业分化 。这时期其他遗址(如虎头梁)的尖状器具备了多种安柄的形式,甚至连类似‘曲内’、‘直内’的石器也出现了 。它们与后来‘勾兵’、‘刺兵’、铲、锄之类的金属武器、工具应具有源流关系 。说明一万年前人们已掌握了对付自然的新型工具和新的技术,文明已经启步 。”
苏秉琦将农业的出现、新型石工具的产生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的思想,在1994年1月写《国家起源与民族文化传统(提纲)》时,即他的学术体系最终形成之际,又作了重新阐述 。如他在该文中谈民族文化传统问题时概括了三项内容,其中第二项是上万年的文明启步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兵器、礼器是它们的物化标志,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 。八千年前的玉器已发现多处,它们的原始应不下万年,它们的形制,有的直接延续到商周 。”苏秉琦在此时是将玉器作为礼器来看待,并推测玉器起源于距今万年左右 。所以,他又坚持了原来的看法,将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