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权揽政的唐朝宦官仇士良简介仇士良怎么死的

仇士良(781年—843年),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唐朝宦官 。宪宗、文宗时任内外五坊使,后升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 。甘露事变后,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 。他乘皇帝昏庸、朋党相争之机,玩弄权术,稳步高升,从一个侍侯太子的一般太监,历任监军、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知内侍省事等要职,封楚国公,死后追赠扬州大都督 。有《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载其曾被赐上柱国、进封南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次年因被检举家藏武器,下诏削官爵,籍没其家 。
仇士良檀权揽政20余年,一贯欺上瞒下,排斥异己,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使当时朝政变得更加昏暗和混乱 。
早年经历
仇士良在唐顺宗时在东宫侍候太子李纯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迁仇士良为内给事,出而监督平卢、凤翔等军 。曾夜宿敷水驿,与御史元稹争住上房,将元稹打伤 。中丞王播上奏说御史和中使应以到达先后来定谁住上房 。要求唐宪宗按旧章处理 。唐宪宗不为元稹申理,斥了他的官 。
从元和元年到大和年间,仇士良多次任内外五坊使,秋季到内畿试鹰,所到之处,要官吏供饷,其凶暴甚于盗寇 。
甘露之变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很不满,而同为宦官的仇士良和王守澄一向不和,唐文宗决定借宦官之力打击宦官,以毒攻毒 。
公元834年(太和八年),唐文宗得了中风,王守澄推荐一个叫郑注的医生给皇帝治病 。病治好了,郑注也得到信任 。郑注有个朋友叫李训,本是进士,后被流放,郑注把李训推荐给文宗,封了官 。文宗就与郑、李商议清除宦官的办法,先封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明升暗调,夺去了王守澄的兵权,而把仇士良封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军的军权 。王守澄失去了禁军兵权,不久被派一使者毒死在家里 。
除掉王守澄,唐文宗、郑注、李训想趁机把专权拔扈的宦官一网打尽 。李训、郑注二人并不完全齐心协力 。当郑注前去凤翔(王守澄死后葬于凤翔,所有太监都去送葬,想借此用兵杀掉太监)准备去了,而李训与宰相舒元舆合谋改变了事先定好的计划 。
公元835年(太和九年)十一月的一天,文宗到紫宸殿视朝,百官参拜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 。”这被认为是国家的祥兆,李训和舒元舆率百官向皇帝祝贺,并劝皇帝去看看,文宗就带百官到左金吾卫旁边的含元殿 。唐文宗要李训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李训去后回来说:“甘露不一定是真的,不可立即宣布 。”李训建议再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细观察 。
事先李训已在左金事吾卫的院里帐慢后面埋伏了几百名金吾卫将士 。韩约领着仇士良等太监,离开含元殿来到金吾卫,韩约由于紧张竟汗流不止,引起仇士良的怀疑,这时风吹帐幔,掀起一角,露出埋伏的将士,仇士良大喊一声“不好,退回!”太监们纷纷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监抓过一乘轿子,把皇帝塞进轿子,踢开殿后的屏风,抬着皇帝便走,到宣政殿,关上殿门,仇士良立召神策军 。金吾卫的将士追皇上没追上,只杀死了几个太监,李训此计没杀掉仇士良等人,却使皇帝被太监抢走 。太监掌握了皇帝,可以任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仇士良已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
谋害群臣
甘露之变以失败告终,掌握了朝中大权的仇士良,知道文宗也参预这次谋杀宦官的政变,心中怀恨,常对唐文宗无理,唐文宗也无可奈何 。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率军队以搜捕盗贼为名,大肆杀戮金吾卒,死者甚众,可谓“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宰相舒元舆便装单骑出逃,被禁兵追擒,七十岁宰相王涯也被逮入狱,屈打成招,一家全被逮捕 。禁军借机烧杀掠夺,京城的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抢劫,整个京城一时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