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怎么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武则天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李承乾,不该选“阴毒后生”李泰,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李治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藩王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皇帝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怎么样】(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新唐书》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旧唐书》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
二是南唐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