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几个儿子?刘备为什么一定要选刘禅为继承人( 四 )


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 。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 。后主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 。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 。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 。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 。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 。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
反观其他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 。魏国,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 。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 。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 。
后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刘禅 。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 。这样的举动只有特别愚钝和白痴之人才能做出来,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韬晦之计了,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能露出半点马脚和破绽,这个功夫,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许有人认为臣子郤正才称得上明白,其实,恰恰是他糊涂,没有看透事情本质 。试想,人为刀俎,你为鱼肉,倘若暴露出一丁点的实力和野心,那就不仅仅是刘禅个人的事情,而是跟随他的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属,甚至还有蜀地与他哪怕有一点关联的人都会马上送命,这于事有何补啊?
再想一想,亡国之君哪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远的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董卓毒死汉少帝 。南唐的李煜,就是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来一杯索命毒酒 。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刘禅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说到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这和曹操当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 。只不过刘禅表现得更为巧妙,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 。倘若当时刘禅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 。
至于他的投降则尽可见仁见智了 。说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说得通的,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 。而说他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不是毫无根据 。这从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的评语中得到佐证,更可以从日后蜀国百姓的怀念中得到佐证 。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四十一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够客观的,也不是事实 。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
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