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几个儿子?刘备为什么一定要选刘禅为继承人( 二 )


【刘备几个儿子?刘备为什么一定要选刘禅为继承人】《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 。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真有乃父之风 。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心结呢!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 。”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对于刘禅,最有资格评价的人便是诸葛亮 。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史料有两条,一是《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射援又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意思是连丞相诸葛亮都称赞你刘禅聪明过人,雄韬大略,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二是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一个敏字,明确地肯定了刘禅的天资聪颖、敏锐通达 。以诸葛亮的人品,是断不会阿谀谄媚的,以陈寿的治史之严谨求实,也是断不会无端溢美的 。
二、很有谋略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 。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 。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 。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 。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 。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 。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 。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 。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