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几个儿子?刘备为什么一定要选刘禅为继承人( 三 )


三、很有胸怀
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 。
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可是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 。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 。
要命的是,持这种看法的,却并非李邈一人,还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 。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
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连别人都看出来了,后主刘禅本人能没有感觉?那是不合常理的 。但他没有在自己羽毛丰满之后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 。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
因为刘禅深知,尽管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但是诸葛亮是贤相,为了蜀国的繁荣、强盛和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大功于国家,有大恩于黎民 。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之中 。因此,他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也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将李邈斩首示众 。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见和不满,也不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整个大局 。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 。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 。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
刘禅胸怀和肚量之大,令人叹服 。然而,他却不是不要原则,相反,在涉及重大问题时,他是坚定不移、毫不妥协的 。针对一些大臣和民间要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刘禅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
刘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宋代以前,礼制规定,只有皇室才有资格和权力拥有祭祀祖先的太庙或宗庙 。诸葛亮虽然被刘禅以“相父”称之,但是实际上仍旧是臣子,并非皇室中人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明确点明了刘禅曾就此专门开了一个御前会议,让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的结果是给诸葛亮立庙是僭越之举,是不妥当的,也是有伤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
但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后来听从了习隆等人的建议,为“断其私祀,以崇正礼”,采用了折中的法子,将诸葛亮的庙立在湖北沔阳 。然而,这已是快30年后,蜀汉将要亡国那年了 。不管何时,对臣子来说,能够被君主同意立庙,已经是格外优容了 。
除这些外,对拂逆他意愿的臣下,刘禅也能容得下 。对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后宫妃嫔数量的要求,刘禅此后不仅再也没有提起过,而且还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赖 。
四、很有德行
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尚书仆射(掌管朝廷文书的官职)、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此后的国家大计,同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 。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 。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 。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