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宠爱清流魁首张佩纶?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又字绳庵,号篑斋 。直隶丰润县大齐坨村人,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三子 。张佩纶同治九年(1870)中举,同治十年(1871)中二甲二十四名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三年散馆后任翰林院编修,正式走上政治舞台 。次年(1875)因大考获得二等第三名,破格由正七品升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署起居注官 。光绪五年(1879)四月初六因生母毛夫人在京逝世丁母忧 。光绪七年(1881)七月服阙起复,八月二十六日复任侍讲、署起居注官 。光绪八年(1882)九月初七日升任正五品的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十一月十三日署理正三品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都御史为恭亲王奕?兼任,副都御史相当于今中纪委常务副书记) 。光绪九年(1883)正月,张佩纶出任只有一二品大员才能担任的会试知贡举,主持进士考试 。四月初八日升任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 。十月初五日以兼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都御史为恭亲王奕?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相当于今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十二月二十六日兼署文渊阁知阁事 。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任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准于专折奏事 。五月四日清训召对后,复赏三品卿衔 。
纵观张佩纶从1874年至1884年这整整10年(如果扣除丁忧2年,实际有效时间为8年),张佩纶只用了四步,就官升八级,实现了从一个七品小官升任到正三品的省部级钦差大臣的跨越式进步,完成了许多人一辈子都完不成的梦想 。这其中除了张佩纶优秀的品格和才华,有没有其它因素呢?
当然有 。那就是慈禧太后对张佩纶的宠爱 。
可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如此厚爱张佩纶呢?原来,她们两人有一种不被人知的姐弟关系 。
什么姐弟关系呢?这要从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与慈禧太后的父亲恵征的关系说起 。
张印塘(1798-1854),字鉴湖,号雨樵,张灼的长子 。嘉庆三年(1798)二月初六日生于本村,九岁入学读书,师从本乡秀才李仪 。十五岁成秀才,师从本县进士张如阜、举人杨友云 。嘉庆二十四年(1819)二十二岁,考中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浙江知县,历署建德知县、海宁州知州、桐庐县知县、仁和县知县 。二十三年(1843),升任石浦厅海防同知,并赴部引见 。二十四年(1844)委办浙东善后局事务 。二十七年(1847)十月服阙,升任署杭州府知府 。二十八年(1848)初,署理嘉兴府知府 。同年调任安徽温州府知府 。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升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 。
咸丰二年(1852)二月初六日,经前任浙江巡抚、时任云贵总督吴文镕举荐,张印塘由徽宁池太广道提升为正三品的云南按察使,从此正式进入省部级高官行列 。原云南按察使崇伦升任广东布政使 。
而张印塘遗下的徽宁池太广道一职,则由时任山西归绥道道员的惠征接替 。
惠征(1805-1853),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监生 。历任笔帖式、吏部文选司主事 。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十七日,因连续两年京察一等,被外放山西归绥道 。咸丰二年二月初六日,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 。
如果按照一般的惯例,朝廷命官的职务发生变化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交接手续迅速赴任 。可是,这个恵征却不是一般人物,故而赴晥上任竟然推迟了半年之久 。
原来,恵征与夫人富察氏一生共育有三男二女 。咸丰元年二月初八日,新皇帝登基,恵征年方十七岁的长女叶赫那拉.杏贞(1835-1908)应召入宫选秀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宫里传出消息,杏贞竟然被咸丰皇帝看中,封为了兰贵人,并命令家属择日将其隆重送入宫里,这离恵征任命为皖道仅仅相隔了五天 。女儿入宫伴驾,乃天大的喜事,恵征一家自然是放下一切,风光筹办,于五月初九将长女送入宫中 。然后,才于七月份带领家眷赴安徽上任 。恵征的这位长女,就是后来生下同治皇帝的慈禧太后 。而恵征的孙女叶赫那拉.静芬(1868-1913),则成为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宣统皇帝的隆裕皇太后 。恵征也因为有了作皇太后的女儿、孙女,死后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谥号“端恪”,这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