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为何多无奈:削发为僧的两大绝代风流才子

苏曼殊与李叔同是近代史上两位充满神秘色彩的旷世奇才 , 在文学艺术领域内都有很深的造诣:苏曼殊的诗清新隽永 , 有“灵界诗翁”之称;其画被柳亚子赞为“千秋绝笔”;其颇具红楼笔意的《断鸿零雁记》开中国近现代文学自叙体小说之先河;其译作有拜伦的诗集和雨果的《悲惨世界》(未译完) , 他与林纾、严复一道被推为本世纪初三大翻译家……
李叔同则是我国引进西洋油画的第一人;其组建的“春柳社” , 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其金石作品集《李庐印谱》让世人叹为观止;他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一道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四大拓荒者;他于本世纪初创办的《音乐小杂志》 , 是我国第一份传播西方音乐的刊物;他填词的歌曲《送别》一直传唱到今天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早已成为经典歌曲 , 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
他们两人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风华绝代 , 风流倜傥 , 在情场上更是左右逢源 , 游刃有余 , 颇有古代大文人寄情诗酒声色的遗风 。然而 , 令所有大吃一惊的是 , 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旷世风流才子 , 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遁入空门 , 皈依青灯古佛 , 令多少人为之感慨唏嘘 。苏曼殊与李叔同的初交是在1907年的上海 , 两人同为南社成员 。那时李叔同任《太平洋报》副刊主编 , 苏曼殊的小说《断鸿零雁记》就是在该报发表的 。这篇抒家国之情、写身世之恨的自叙体小说深深地打动了李叔同 。当他得知作者比自己还小四岁时 , 就更加佩服这位孤愤的爱国诗僧了 。
据史料记载 , 李叔同的一位友人在李未剃时曾对他说:“曼殊一出家 , 你们这些开伤感主义风气之先的文人就更认定人生是悲剧 , 是苦空无常 。”由此可见 , 李叔同的出家是受苏曼殊影响的 。1918年6月 , 在苏曼殊死后的第十七天 , 有“浪漫艺术家”之称的李叔同自称“尘缘已尽” , 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 。后以他的杰出才华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 , 被尊为第十一代世祖 , 号弘一大师 。那么 , 这两位旷世风流才子为何先后都遁入空门呢?
苏曼殊与李叔同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社会上出现了宗教复兴的风潮 , 他俩的遁世近佛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自然选择 。其次 , 他俩都有着不幸的身世 。苏曼殊的父亲身为茶行买办 , 有一妻三妾 , 而苏曼殊却是父亲与家中所雇的日本女佣所生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是天津著名的银行家 , 李叔同是父亲与其第五房姨太太所生 。正是不堪回首的身世 , 使他俩时时感到身为苦本 , 四大非我 。
【才子为何多无奈:削发为僧的两大绝代风流才子】理想抱负的破灭 , 是他俩遁入空门的主要原因 。苏曼殊与李叔同早年都参加了同盟会 , 对民主革命一腔热血并为之四处奔波 , 苏曼殊还因之数遭通缉 。李叔同也曾写下了欢呼革命的《满江红》:皎皎昆仑 , 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 , 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 , 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 , 头颅好 。荆轲墓 , 咸阳道;聂政死 , 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 , 余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 , 血花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 , 一担好河山 , 英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