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

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20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 。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 。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43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
【应国: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浩瀚的数千年中国历史,要想从累累史册中,看点应国历史真是困难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没有古应国的半点影子 。因为作为炎黄文明的肇始——古应国文明已经早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但历史掩盖不住真实,寒流挡不住春风 。辉煌灿烂的应国文明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
周代应国从应叔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历经350余年 。然而古应国的历史自黄帝时期应龙氏朔州市应县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已历数3000年之久 。古应国文明隐藏着我国古代方国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灿烂 。古应国是中华文明从传说到记载的历史见证,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华失落文明的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所在 。
应国历史面目的全揭开使炎黄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 。使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华夏文明和人类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并列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骄傲 。应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 。寻找失落的应国文明是新世纪的重大工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 。应国文明不在是历史的盲区,因为应国文明正在受到国内外无数的历史学家探测研究 。
平顶山别名鹰城的来由,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地应国(滍zhì阳) 。应yīng,国名,侯爵 。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古应国的子民迁至河南平顶山定居 。西周初期,应叔被封应侯,因封地属应国,国名为应国(鹰国) 。在西周、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
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以鹰为图腾 。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 。”古典汉语“应”“鹰”同源(不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 。《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 。武王代商,封其后於应,或谓弟 。周公平武庚管蔡之乱,封武王子叔韩於应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应的分封,当在周公东征之后 。应的地望,据引《水经注》,在河南省滍水之北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间征伐不断,应国于东周早期灭国 。在应国贵族墓地考古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证实应都位于滍阳,证明应国与邓、申等国以相互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 。应都滍阳在明清时期,是宛洛间的交通要道,是物资贸易的中转地,是商业发达的中州名镇 。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左传》、《诗经》、《史记》等书皆有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