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纵观吴三桂的一生

康熙十七年三月十八日 , 汉奸国贼吴三桂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此时 , 三藩之乱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 这个在历史上以投机见长的精明人 , 已经把所有筹码输了个精光 , 正处于无计可施、走投无路的窘境 。对于个人的即将身死 , 吴三桂可能并不是很恐惧 , 他恐惧的乃是对家族未来的深深忧虑 , 他太了解这些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半野蛮人的狠辣了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然而于弥留之际 , 吴三桂留给家族的遗言竟是“何苦!何苦!” 。吴三桂说“何苦” , 似乎在说何苦要造反 , 但他一系列投机反复、顾私利而弃大义的行径 , 又是“何苦”呢?
何苦之一:
1644年 , 吴三桂是一个能够决定历史走势的人物 。就明朝方面而言 , 三桂所部是当时关外唯一可以依赖的军事力量;就清朝方面而言 , 扼守辽东最后屏障的吴三桂 , 绝对是其进取中原的关键;就李自成方面而言 , 争取了吴三桂就等于争取到了自身政权的大门 。吴三桂对自己天下瞩目的现实可谓洞若观火 , 但他既不贸然降清 , 也不为报效明朝 , 更不想替李自成效力 , 而是千方百计地保存实力 , 以图自保 。三个鸡蛋上跳舞 , 天底下哪有这么舞技高超的演员?到头来 , 还是难逃鹰犬的命运 。
1644年初 ,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 , 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吴三桂身上 , 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 , 但吴三桂逡巡顾望 , 犹豫前行 , 此时他考虑的是保存自身实力、待价而沽 。李自成攻取北京后 , 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 , 但得知家产被夺、爱妾被掠后 , 立即反戈一击 , 他考虑的还是一己私利 。与李自成的决裂后 , 吴三桂料定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 为图本身生存之计 , 吴三桂不惜引狼入室 , 向清朝致信求援 , 并许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酬谢 , 但却没有料到多尔衮哪里稀罕这些 , 人家要的是天下、是政权 。结果吴三桂成了天字第一号的大汉奸 , 成了清军入关、屠戮华夏的开路先锋 , 成了国家民族的千古罪人 。何苦呀!
何苦之二:
吴三桂降清后 , 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 , 为清朝统一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 遂开藩设府 , 镇守云南 , 割据一方 , 做起了土皇帝 。为了巩固自己的藩王地位 , 吴三桂特向他的老上司洪承畴询问自固之策 , 洪承畴老谋深算地说:“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 。”吴三桂恍然大悟 , 乃以边疆不靖、土司作乱为借口 , 要挟清廷给予他节制督抚、专制一方的全权 。自此 , 吴三桂在云贵一手遮天 , 独揽军事、用人、财税大权 , 并与西藏、蒙古互市茶马 , 不断扩大势力 。
殊不知大一统的天下 , 岂能容忍割据势力的存在?吴三桂势力的恶性膨胀 , 必然引起了清廷的极大不安 。度过困难期的清廷一旦缓过劲来 , 鉴于历史上的藩镇之祸 , 不可能不对吴三桂等三藩痛下杀手 。而吴三桂竟不知收敛 , 尚作着“世镇云南”的美梦 , 部下亦“杀人越货 , 毫无畏忌” , 搞这些岂不是招来更大猜忌?何苦呢!如果说做汉奸尚有些不得已的原因 , 但在天下已经统一却还要以一己之私而拥兵反叛、最后落得个身死家亡 , 那又是何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