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纵观吴三桂的一生( 二 )


何苦之三:
三桂反叛 , 若能真的将清廷赶出北京 , 尚能为自己挽回一点恶名 。但吴三桂本质上不过是个守财的老地主 , 其气度、见识难成大事 。没有金刚转还要揽瓷器活 , 何苦呢!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吴三桂铤而走险 , 叛于云南 。反叛之初 , 吴军势如破竹 , 至康熙十三年三月 , 吴三桂已拥有云、贵、湘、蜀等数省 , 兵锋直抵长江 。此时 , 谋士刘玄初建议吴三桂乘势“疾行渡江 , 全师北向” , 三桂若行此举 , 反清复明 , 号召遗民 , 或能成就大事 。但吴三桂却犹豫不决 , 竟幻想与清廷划江求和 。须知造反这事自古华山一条道 , 有去而无还 , 吴三桂这种缺少战略眼光、未进而先思退的愚蠢做法 , 令其丧失了绝佳的机会 。
此后 , 吴三桂虽已失去了北渡长江、与清廷逐鹿中原的战机 , 但他若按照谋士们的建议 , “下金陵 , 扼长江 , 绝南北通道” , 亦有可能如南北朝故事 。若“出巴蜀 , 据汉中 , 塞崤函自固” , 建立巩固的后方 , 也有可能与清廷做长久对峙 。但吴三桂却分兵湖南、江西、湖北 , 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池 , 进一步贻误了战机 , 给了康熙帝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这些都说明吴三桂战略短视 , 绝非成大事之人!
何苦之四:
吴三桂尽管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 , 但这家伙还图虚名 , 自立为王 。这个举动注定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 。真是何苦呢!而且在1644年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 , 吴三桂开关引敌 , 并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 , 使得很多汉族知识分子耻与之为伍 。因此 , 呵呵 , 一失足成千古恨呀!所以 , 对于吴三桂的举兵 , 很多明朝遗民置身事外 , 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顾炎武就指出 , “世乏刘荆州 , 托身焉所保?” , 认为吴三桂绝非可以成就大事的人 。
何苦之五:
吴三桂错失先机后 , 稳住了阵脚的康熙帝开始从容调度 , 迅速反击 。康熙十五年 , 局势逆转 , 三桂在战场上连连失利 , 只能据守衡阳 , 苦苦支撑 , 其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 , 各有图谋 。此时 , 吴三桂为做最后挣扎 , 竟又学石敬瑭故事 , 许割地纳款 , 乞求蒙古出兵 , 以挽回败局 。看来对于当汉奸卖国这事 , 吴三桂真是乐此不疲呀 。但蒙古人并未理会他 , 吴三桂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 。何苦呀!
何苦之六:
走投无路之际 , 吴三桂自感无力回天 , 大势已去 , 乃“姑称帝以自娱” , 这又是何苦呀 。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 , 吴三桂称帝 , 定国号为“周” 。据说吴三桂称帝时 , 突然有一条黑狗登其案而坐 , 吴三桂因受强烈刺激 , 顿时口不能言 , 很快就病死 。如果这条记载可靠的话 , 这真是对吴三桂称帝做了一个幽默的注释 。康熙十七年三月十八日 , 吴三桂在“何苦 , 何苦!”的悲叹中病死 , 时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死后 , 他苦心经营一生的割据集团分崩离析 , 可谓树倒猢狲散 。康熙二十年十月 , 清军攻克昆明 , 吴三桂家族被屠戮殆尽 。历史把吴三桂推上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 只是他的表演效果却只能用“何苦”来形容 。或许大喜大悲 , 才能大彻大悟 , 但历史却根本不可能像《红楼梦》那样 , 给予吴三桂一个遁入空门的机会 。早知今日 , 何必当初 , 何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