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 。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 。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
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 。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 。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 。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 。这是一个很大不同 。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 。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 。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 。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他们被称为一甲 。除了清朝顺治年间,曾同时扩选两位状元的名额 。大部分情况下,科举一甲一般只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人数较多,但并不固定 。他们会被赐进士出身 。三甲数量也不固定,他们被赐同进士出身 。
既然状元的含金量这么高,那它跟普通进士的差别,自然也很大 。对于进士而言,他们通过殿试后,最理想的地方,就是翰林院 。
【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翰林院这个机构,其实属于清水衙门,油水不多,但是分量足够 。翰林院在明、清时期,主要工作是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 。
这些工作平时看着没什么,但是,长期而言,翰林院可以发挥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掌握实权的部门 。翰林院的官员接近中枢机构 。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朝廷事务的具体运转方式 。
更重要的是,翰林院官员更容易被皇帝认识 。在过去帝王时代,皇帝对官员的提拔与否,远远超过吏部尚书的说话分量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能入翰林院 。在当时,除非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位一甲进士,其余进士想要入翰林院,都要经过考核 。只有考核通过,才可以入翰林院 。
而且,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进士无以入翰林,非翰林无以入内阁” 。也就是说,只有入过翰林院,将来才可以更好进入内阁 。内阁是当时朝廷机构中,地位最高的,隐然有过去宰相的地位 。
所以,明、清时,状元的成材率还是非常高的 。其中大多数人都可以升到四、五品官阶 。成为三品以上大员,入主中枢的状元,也不在少数 。
以清朝史料统计,清朝状元中,担任内阁大学士的有14人,担任军机大臣的有7人,担任总督、巡抚的有9人 。跟清朝官员数量和状元数量相比,这个比例并不算少了 。
当然,为了考取状元,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 。从目前可以考证的66位清朝状元的身份中,他们考中状元时,岁数最小的是24岁,最大的59岁 。
也就是说,考中状元时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 。而这66岁状元中,岁数最小的只有39岁,最大的87岁 。也就说,这些状元的平均寿命在63岁左右 。
他们人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为考取功名做准备 。因为过去科举考核的范围非常广 。需要通晓文字、训诂、音韵学 。
到了清朝时,又有繁杂的八股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耗尽一辈子,也未必能走出这些文籍铸造的迷宫 。所谓穷经皓首,并非虚言 。
当然,进士的待遇也不差 。虽然他们没有获得状元,但并不代表这些人的能力一定比状元差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还要再设一道考核,让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有机会再入翰林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