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都有着哪些著作理论?对后世有着哪些影响

李零在《中国方术考》对于古书的成书有精辟论述:
古代写书不易,读书也不易,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往往局限于同一门派的师弟之间:学术必须亲炙师教才能学到东西,而老师也必须开门授徒才能传播主张 。因此古人最重“师说”(老师之说)和“家法”(授受源流) 。
【诸子百家都有着哪些著作理论?对后世有着哪些影响】古代的“师说”当然要由“书”来体现,但《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古人看来,“书”是远不足以穷尽“师说”的……但在古代,老师的传授一般没有“书”,往往是靠口传心授……只要学生“言不足以名家”(即尚未另辟师说,自立门派),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不但要整理和记录老师的言论,疏释和阐发老师的思想,而且还往往附以各种参考资料和心得体会,理所当然地将他们的整理和附益统统归于老师名下,“原不必于一家之中分别其孰为手撰,孰为记述也” 。也就是说“著作权”可以并不明确,但“师说”和“家法”必须毫不含糊 。这对理解古书的年代恐怕是最根本的一点 。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八《书管子后》“先秦诸子,皆门弟子,后宾客或子孙撰订,不必手著 。”
章学诚对古书的通例有了更加宏阔的认识,他说:“古人为其学者效其言,其于文辞,不争此疆彼界,若后世之私据也,何伪托之有?”《文史通义·外篇·淮南子·洪保辨》后世断诸子为伪书,往往是以“私言”来衡量诸子的“言公” 。《文史通义·言公上》对于诸子书中出现后世事,章学诚认为,诸子书“辑其言行,不必尽其身所论述者 。”①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颁行“挟书律” 。汉因秦律,汉初“挟书律”依然施行,故秦至汉初墓葬出土的简帛文献,范围仅仅限于“医药、卜筮…法令”之类 。汉惠帝四年(前 191 年),废除“挟书律”,士人方始得捡拾焚烬,挖掘私藏,整理前代遗留书籍 。
先秦到汉初,子学兴盛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统一的封建思想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结束,诸子开始走向衰微 。在诸子开始衰落的同时,道教开始兴盛起来② 。儒家思想一直得到官方扶持,其尊崇位置不变;道家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始终不曾泯灭③ 。
武帝元朔五年以后,虽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然诸子传说,皆深藏于秘府,而未布诸民间 。成帝河平三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即经、传、诸子、诗赋),谒者陈农使求遗书于天下 。此之求书,即秦始皇“收去《诗》、《书》、百家语以愚百姓”之意 。自此次搜求后,诸子传记充牣中秘,郡国绝少传书 。故河平、阳朔之间,东平思王宇来朝,上书求诸子及太史公书 。大将军王凤白:“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怪物 。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 。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 。不可予 。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①
正如罗焌在《诸子学述》所说,汉时诸子之书,藏在秘府,非其亲近,不能与目 。有欲学者,求之则不得,借之则不与 。是又变私学为官学,仍袭秦政愚民之故智耳 。子学之衰,谓非当日君主专制之弊,吾不信也 。诸子之初兴也,因周末之王纲解纽;其废坠也,因秦制之以吏为师 。自余诸因,皆缘此二因而起 。故九流百家之学,直至近世,始有复兴之机② 。
司马氏说:“我们认为,余嘉锡的说法比较切合古书实情,持论平实公允 。”所以司马氏接着说:先秦两汉的古书,往往在父传子、师传弟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尽管定型时把祖师或某一代宗师称为该书的撰人,但是作为贯穿了祖师“家法”的一家之学,实际上是后先相承的父子师弟的集体著作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