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汉人是怎么评价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

西元1644年 , 东北亚地区强权清朝跨越长城进入中国 , 并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迅速消灭中国南北方的反对势力 。在这个世道纷乱的时期 , 清朝推行的诸多政策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针对前明臣民的剃发令 , 视头发为“精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汉人是怎么看待剃发令的呢?本文将从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两方面为大家分析这个问题 。
1·兴亡代有 , 断无举朝尽死之理
“天下兴亡 , 匹夫无责 。一朝江山颜色改 , 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 , 绝大部分汉人知识分子选择了前者 。纵然如丧考妣 , 但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
在清军尚且盘踞关外时 , 鞑靼统治者就极力笼络投奔他们的汉人知识分子 。待清军开进燕京 , 清朝政府对汉人知识分子的拉拢态度有增无减 。如“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 , 仍加恩养”、“各衙门官员 , 俱照旧录用”、“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 。”
这多番举措不仅保障汉人士大夫原有的既得利益 , 也照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这使得绝大多数汉人知识分子转变了对清朝的敌视态度 , 融入清朝的统治体系不再那么令人抗拒 。
甚至在许多汉人知识分子的眼里 , 清朝是帮了他们报国仇偿家恨的大恩人 。史可法在给多尔衮的答书写到:“此等举动 , 震古烁今 , 凡为大明臣子 , 无不长跪北面 , 顶礼加额 。”马绍愉给吴三桂的信中也提到:“清兵杀退逆贼 , 恢复燕京 , 又发丧安葬先帝 , 举国感清朝之情 , 可以垂史书 , 传不朽矣 。”在这种情况下 , 汉人知识分子大抵还是遵从了清朝的剃发令 , 赴水蹈火者少之又少 , 更有“水太凉”之流在清朝正式下令前就主动剃发了 。
不过正所谓“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损伤 , 孝之始也 。”剃发还是大大伤害 , 以至于屈大均在《秃颂》中自嘲道:“慕子之秃 , 不见刀锥 , 无烦髻结 , 不用辫垂 。”
2·生于辽不如走于胡
庞大的汉人知识分子构成了清朝的官僚系统 , 庞大的汉人士兵则构成了清朝武装力量的主体 。前明汉人的降兵降将马革裹尸还 , 为大清一统中国立下了汉马功劳 。
而汉人的降兵降将是最早一批剃头的人 , 他们对剃头的抵触远不如汉人知识分子强烈 , 这和明代军人地位低下密切相关 , 下面以辽东明军为例 。
明代辽东自然环境仍十分恶劣 , 以屯田经济为基础的辽东普通军人不仅饱受天灾打击 , 还向牛马家畜一样被人驱使 。明孝宗时期 , 右少监刘恭在辽阳“私役军余千余人 , 占种官地三百余亩 , 赃以千计 。”明世宗时期 , 辽东镇守太监白怀等人“各占种军民田土 , 多者二百五十余顷 , 少者十余顷 。”以至于有人向朝廷上书呼吁:“屯之利在武牟 , 不在朝廷 。”辽东普通军人时有发生叛逃 , “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的论调在当时辽东下层社会有相当市场 。
边兵贱如狗 , 边将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明廷奉行歧视军人的政策 , 辽东武将想要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难度 , 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 。投降清朝的55位辽东边将中有20多人是辽东籍贯的 , 除祖大寿官职为总兵外 , 其余皆是副将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