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二 )


三次考核为“卓异”
康熙六年是“大计”之年,所谓“大计”,就是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 。考核分为三等,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 。考核为一等的,可以获得“保举”资格,比例大约15:1,“保举”被朝廷批准的,称为“卓异” 。
于成龙在罗城的政绩,得到了广西巡抚金光祖的赏识,他亲自向两广总督卢兴祖做了汇报 。听了于成龙的事迹,卢兴祖也大为感动 。他们给于成龙的保举评语是:“罗城在深山之间,瑶玲顽悍 。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 。”
因为考核“卓异”,于成龙获得了提升,职务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 。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人烟稀少,百废待兴,情况比罗城也好不到哪儿去,下属三个县,登记在册的百姓据说只有一百余人,每年正赋仅十五两左右 。于成龙发现流民不愿开垦荒地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荒地开垦后,原来地主人又来索地),于是采取了一个大胆举措,即规定“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由政府主持为前来垦荒的流民区划田舍、登记注册 。这就明确了垦荒拥有新垦土地的产权,一下调动了人们垦荒的积极性,于是“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不到二年,合州田地开辟,人口骤增 。于成龙所实行的“禁止原主认业”的原则,后来成为朝廷奖励垦荒的基本政策,他的探索早了整整15年 。
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迁任湖广黄州府同知,这是仅次于知府的“二把手”,他分管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捕盗 。他是一个破案高手,由此获得了“于青天”的美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评书《于公案》,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曾记述过他破案的神奇故事 。因为政绩卓著,在康熙十二年的“大计”中,湖广巡抚张朝珍举荐他为“卓异”,这是他第二次获此殊荣 。照例,于成龙升为福建建宁府知府,但“三藩之乱”爆发,他被先后改授武昌知府、黄州知府 。最为惊奇的是,作为一个文官,他竟然领导平定了两次东山之乱 。
这两次叛乱都发生在康熙十三年 。第一次于成龙亲自去招抚聚守在山寨的首领刘启祯,他骑了一匹黑骡,只带了两名随从,一人打伞盖,一人敲锣,便深入敌寨 。刘启祯命手下人手持火铳、高举刀枪相迎 。面对腾腾杀气,于成龙毫不畏惧,随口问道:“老奴到哪里去了?怎么不出来见我?”刘启祯曾经做过于成龙的差役,对于成龙十分敬畏,此时气焰顿时消了大半 。他见大势已去,便举旗投降了 。第二次叛军有数万之众,于成龙主动出击,带着黄州城里仅有的官吏兵民几百人,又招募了平时训练的几千乡勇,直抵叛军盟主何士荣的老巢 。叛军火力密集,乡勇难以抵挡,纷纷后退 。危急之中,于成龙向官军首领李茂升大喊一声:“我要是死了,你就回去向张巡抚汇报!”然后纵马杀入敌阵 。乡勇们一见,转身奋勇作战,一举击溃叛军,叛乱随之迅速瓦解 。史家评价说:“自出军至是仅二十四日,以乡民数千破砦党数万,不费公家粒粟,不烦师旅,徒手奋身、摧锋陷坚而奏肤功,近世所希也 。”毋庸置疑,这场平叛之战于成龙首功一件 。
康熙十八年春,于成龙就任福建按察使,负责纪检和司法 。他发现监狱人满为患,这些人都是因为违反了《迁海令》 。原来为了对付台湾的郑经等反清势力,清朝颁布了《迁海令》,严禁民间商船私自入海 。但这些百姓出海捕鱼,经商贸易,都是正当的生计,并非给敌人提供后勤补给 。面对数千人的冤屈,于成龙坐不住了,他向巡抚吴兴祚、总督姚启圣请示,要求释放这些人 。吴兴祚和姚启圣知道朝廷的严令,宁可多抓错杀,否则出了事是要追究督抚责任的,所以都不敢答应 。于成龙还不甘心,亲自找在福建领兵坐镇的康亲王杰书申诉 。杰书是天潢贵胄,又是最高统帅,没那么多可担心,一口答应了于成龙的请求 。几千百姓被释放归家,他们无不流下感激的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