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睡觉为何爱头朝东?睡觉朝向有何寓意

睡眠成了好多现代人的烦恼 。就睡觉这点来说 , 现代人没有古人会睡觉 。在中国古代 , 如何睡觉以及如何睡个好觉等等都有相当多的讲究 。古人认为 , 睡觉不仅是休息 , 还是一种养生;不仅是一种境界 , 还是一种学问……
“人定” 亥时入眠最益养生
早在先秦时代 , 古人已总结出了一套“睡觉原理” 。托名黄帝所作的《黄帝内经·素问篇》 , 可以说是古人睡觉的“指导性文件” , 里面细谈了睡法和睡觉的重要性 , 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 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 , 要因时而动:春夏两季 , 应“夜卧早起” , 秋季则要“早卧早起” , 冬季宜“早卧晚起” 。这一“睡觉原理” , 即使在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 , 也不失参考价值 。
网络配图
秦汉时期 , 人们更加重视睡觉 。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一批汉简 , 其中有医书《十问》 , 就披露了时人对睡觉的认识:“一昔不卧 , 百日不复 。”
那么 , 古人晚上几点上床睡觉?笼统说来是八个字—“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具体说来 , 则是“人定”之时 。人定是什么时间?古人将现代一天的24小时 , 划分为十二个单位: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 , 对应时间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人定之时 , 就是亥时 , 相当于现代21点至23点 。
人定 , 又称“定昏”、“夤夜” , 意思是:夜已深了 , 人们应停止活动安歇睡觉了 。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故事里即有“奄奄黄昏后 , 寂寂人定初” , 说明那时人们在人定时分都开始睡了 。
古人认为 , 上床时间最晚不宜过夜半的子时 , 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中即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 。谢肇淛认为 , 如果读书过子时 , “盖人当是时 , 诸血归心 , 一不得睡 , 则血耗而生病矣 。”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熬夜读书将严重透支健康 。谢肇淛看到有人彻夜读书 , 累得呕血 , 觉得不可思议 。
对于起床时间 , 古人则崇尚“早起” , 即便是帝王之家也是这样 。据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 , 宋太宗即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 “深夜就寝 , 五鼓而起” 。需要上早朝的臣僚们起床时间更早 , 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
网络配图
“五更”起床最益健康
就睡觉而言 , 古代不少名人都有一番经验之谈 。宋代文人苏东坡就是一位会睡觉的高人 , 他曾与同为文人的李廌聊过睡觉之妙 。李廌在《师友谈记》中记下苏东坡当时的一番高论 , 题为“东坡言寝寐得三昧” 。
苏东坡睡觉有个怪癖 , 哪怕床有一点不稳 , 他都睡不着 , 一定要安排稳当后才能睡 。躺到床上 , 正式开始睡觉时“瞑目听息” , “不可少有蠕动” , 他说这样做是“务在定心胜之” 。
苏东坡从不睡懒觉 , 每天“五更初起” 。但他起来后并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学习 , 而是梳头洗脸一番 , 穿戴整齐后 , 再找一张干净的榻闭眼躺一会儿 , 称作“假寐” 。这样的“假寐” , 即我们所说的“再眯一会儿” , 无异于回龙觉 。苏东坡乐于假寐 , 并深得其妙 , 称“数刻之味 , 其美无涯;通夕之味 , 殆非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