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朱高煦的悲剧人生:朱高煦为何落得被烤死下场

导读:他是一个拥有无数富贵荣华的皇子,他是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王爷,他是一个获得过无数战功的勇将,他是一个反叛君主的逆臣,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兄弟和叔叔 。他的一生背负着太多的角色,正面的,负面的,光荣的,耻辱的...他是就大明王朝的汉王朱高煦同学 。
提起这个汉王朱高煦同学,在明朝的初期,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是一个战功赫赫的铁血王爷 。朱高煦同学是朱棣同志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徐皇后(呵呵,可以算得上根苗正红啊),祖籍自然是安徽凤阳,但他出生地是在北京,相信说话也可能是一口地道的京腔吧,在战场上,人们应该不难听到出自他口中的:“我打死你丫的 。”这类话语 。该同学十岁就被封为高阳郡王,虽然他性格比较粗暴,不爱学习,不拘谨礼数,但是打仗作战却是一把好手 。关于明史中有他的记载:“高煦长七尺余,轻走乔,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从这些记载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窥见该同学高大威猛,能征善战的勇武形象 。
战马上的高煦同学
朱高煦同学对于朱棣一脉的子孙,日后能承得大明江山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朱棣尚未起兵时,他和哥哥等作为建文帝的人质,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留在南京,为朱棣的起兵争得了宝贵的时间;及至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后,他又屡屡获得战功:白沟河之战,救朱棣于危难之间;东昌之战,救朱棣于败军之际;甚至在靖难之役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时刻,亦是牛人朱高煦同学挺身而出:面对盛庸军队的顽强抵抗,他毫不畏惧,带领援军拼死向前,勇猛拼杀,最终拼出了一条胜利之路,帮助朱棣扭转了战局,朱棣大军遂成功突破了朱允文的最后一道屏障 。之后,大军长驱直进,渡过长江,直取南京 。面对儿子朱高煦同学的功绩,朱棣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于儿子几乎完美的表现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吾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这句话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了,高煦同学功劳之大是他老爹朱棣同志也承认的,是任何人不容抹杀的 。其实我认为,明成祖朱棣同志还是喜欢高煦同学多一些,毕竟他的性格和朱棣很相像,都是那种属于那种能征善战和勇武好战类型的 。
膨胀的高煦同学
朱高煦霸气的性格,朱高煦夺人的功绩,朱高煦所受的万千宠爱,这一切已经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不会安于平淡,是的,他不会,他不会的!而且永远不会!他要为自己争得一份更大的荣耀,他要为自己争得一份更大的辉煌 。于是他的目光看准了至高无上的皇位 。
朱高炽模范被老爹确立为了太子,高煦同学心里一直很不爽 。说实话,打心眼里他是看不起他的太子大哥的,看不起他仁弱的性格,看不起他儒雅的举止,看不起他肥胖的外表 。他要击败高炽大哥,他要坐皇位 。于是,他坚持留在朱棣身边而不去云南封地,没办法,朱棣只好把他改封到今天的山东青州 。但朱高煦同学在青州不但没有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相反还大搞阴谋活动:他在青州招兵买马,暗聚力量,并做了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 。这自然引起了朱棣同志的强烈不满 。于是毫无疑问,朱高煦同学招致了父亲朱棣的严厉惩戒 。朱棣同志本准备把他削职为民,但是经过仁慈太子朱高炽的苦苦求情,遂最终决定,把他转封乐安州(即今天的山东广饶) 。在乐安州,朱高煦同学宁静了一时 。
明成祖驾崩后,明仁宗登上了皇位,可是不知道是天妒英才还是天遂人愿(人当然是指朱高煦),明仁宗在登基的短短几个月后,也撒手归天,大明皇位又一次面临着交接,此时朱高煦同学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他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山东距离北京要比南京距离北京近得多),密谋在朱瞻基自南京赴京城奔丧途中派兵士劫杀他,呵呵,这个牛人的胆子多么大啊,但因情报问题的失误,不但没有得到朱瞻基路过山东的消息,却等到了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坐上了皇位的消息 。唉......可怜的牛人没有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