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剿太平军功不可没为何结局死于清廷之手?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成为军事集团首脑,镇压太平军挽救了清王朝,四次遇险,最终均有惊无险,于是成就了一代名臣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南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的小山村里 。他在世时,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骂名 。1853年1月,曾国藩以在籍礼部侍郎的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编练湘军,从此成为太平天国最强劲的对手 。曾国藩从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首领,指挥湘军四处征战,最终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这也使得他的名声威望达到顶点,一度官至直隶总督,成为清王朝最为倚重的汉族官员,死后被清廷追赠为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虽然取得了辉煌的个人成就,但是在他十几年的军事生涯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有四次遇险差点使得他功业未成而命归黄泉 。
第一次,靖港大败 。1854年2月,曾国藩已练成湘军水陆兵勇各十营五千人,雄心勃勃地进行所谓的“东征”,临出发之际,还发布了著名的《讨粤匪檄》 。然而,这次“东征”出师起初并不顺利 。当他还驻军长沙时,太平天国西征军石祥祯部就已经占领岳州、湘阴、宁乡等地,兵锋直逼长沙 。曾国藩派军进攻宁乡,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初战败绩 。然太平军情报侦察不明,见湘军来势汹汹,以为清军主力将至,连夜撤到靖港等地 。曾国藩急忙派军进占岳州,以图扭转湘北败局 。适逢太平军湖北援军大至,与湖南太平军一道围攻岳州,歼灭守军大部 。湘军水陆伤亡惨重,逃归长沙 。不久,曾国藩也抵达长沙,以保全省城 。是时,长沙清军“二三千有余,仅敷守垛之用”,力量较为薄弱,而且,由于出征以来连连受挫,官兵心惊胆战,士气低落,“人自以为必败”,“闻吹角及火光,皆自惊”,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靖港民团前来报告说,那里的太平军人数较少而且没有防备,“可驱而走也”,并称已经搭好浮桥,愿意为湘军助攻 。于是,曾国藩决定对太平军实施反攻,并改变原先制定的陆路进攻湘潭的计划,于4月28日亲率大小战船40只、陆师800人奔袭靖港,妄图侥幸取胜 。
但是,由于太平军已作好战斗准备,更加上天时不利——风速过快,湘军战船无法在靖港停泊,只得停靠在靖港对岸之铜官渚 。太平军顺风势焚毁湘军水师战船10余只 。曾国藩惊悉水师惨败,急派陆师分三路进攻靖港,企图挽回败局 。然“陆勇见水勇失利,心怀疑怯”,亦溃散而逃,“争浮桥,桥以门扉、床板,人多桥坏,死者百余人” 。曾国藩见士卒反奔,亲自仗剑督阵,并竖令旗于岸边,上书“过旗者斩” 。可是湘军兵败如山倒,士卒都从旗边上绕道而奔 。曾国藩又羞又愤,遂决定跳水自杀,一死了之 。幕僚陈士杰、李元度见他支开随从,神情有异,遂指使“小委员”章寿麟乘小船悄悄跟在他后面,以备不虞 。曾国藩行至铜官渚,章寿麟见他跳水寻死,急忙抢救,将其背负船上,与陈、李一起劝回大营 。曾国藩靖港大败之后,受到长沙众多官员的参劾 。他悲观到了极点,甚至密令弟弟曾国葆买来棺材,准备自杀以谢丧师败北之罪 。幸而湘军悍将塔齐布率陆师于湘潭击败太平军林绍璋部,获得大胜,使得咸丰皇帝对湘军刮目相看,救了曾国藩一命,也正由于此,曾国藩遂在湖南士绅官员中站稳了脚跟 。
第二次,湖口惨败 。曾国藩从靖港逃回长沙之后,即进行严厉的整军,将在战斗中溃散的营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仅留下敢战之士,连他的弟弟曾国葆也在裁撤之列 。长沙整军使湘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在经过添募新勇、修补战船等一系列的休整、补充后,湘军重新发动攻势,经岳州城陵矶和武昌两次大战,给太平军水师以毁灭性打击并夺得上游重镇武汉 。咸丰帝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头脑,赏给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并命令他迅速顺流东下,进攻江西、安徽的太平军 。湘军经过恶战,亟需休整,但是在咸丰帝的严旨逼迫下,曾国藩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进攻 。田家镇一战,湘军再给太平军水师以重创,使其基本瓦解 。湘军陆师乘胜连陷湖北广济、黄梅,兵临江西九江城下 。太平军方面,由于上游战局恶化,石达开再度受命主持西征军务,督师安庆,与猛将罗大纲共同指挥九江、湖口会战 。太平军在九江、湖口防线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使湘军寸步难行 。1854年12月8日,湘军陆师进攻九江,拉开战幕,但进攻多日没能破城,形成相持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