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陇集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此之大呢?( 二 )


这种沉浮升降 , 看似是“肉烂在锅里” , 其实只是表象 , 这个“集团”的大部分家族 , 其实是仰赖着北朝以来的爵位世袭和门荫任官体系 , 保持着“入围的资格” , 而并非天然就是“圈里人” 。
事实上 , 到了隋炀帝的时代 , 已经通过废除北朝爵位世袭、改五等爵制 , 并对勋官下手 , 在政治上对狭义上的“关陇集团” , 即北周以来的军事贵族群体的特权传承进行了层层削弱 , 这一系列措施 , 已经是精准打击了 。
至于“大水漫灌”的处置 , 早在隋文帝在位时 , 就通过平陈前的在关东广置府兵军府(比如来护儿家族就是这么进入府兵系统) , 以及后来的军籍、民籍合并 , 废置关东军府等等手段 , 对广义上的关陇集团(也就是世袭府兵家族)狠狠下手 。
所以 , “关陇集团”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小团体 , 而是一个“池子” 。
就像魏晋以来高门士族一样 , 都是政权初创时期的同盟者、支持者 , 在满目皆敌的创业阶段成为皇族的“自己人” , 这个“自己人”是有“保质期”的 。
治世王朝 , 皇帝会换 , 皇族不会换 , 这种距离权力远近的关系的变迁就显得平滑 , 潜移默化;而乱世王朝 , 皇帝会换 , 皇族也会换 , 这种距离权力远近的关系的变迁就显得剧烈 。
比如西晋经历了“永嘉南渡” , 东晋侨门虽然仍旧强调显赫的家族传承 , 但东晋政坛上活跃的“池子中人” , 早已不是当年洛阳的“池子中人”了 。
不过 , 得益于魏晋禅代模式下 , “小圈子”执政的系统化、长期化 , “池子中人”的家族稳定性要远远超过之前和之后的“吏治国家” , 但进入到这个权力“池子”之中后 , 家族分配到手的政治权益 , 本质上 , 是改朝换代时“站队”的远近决定的 。
这种状态 , 我们可以称之为“同盟者认同” , 其最剧烈的表现例子 , 就是隋文帝时代表现出的赤裸裸的“关中本位主义” , 也就是以“关中”为本土 , 以关东、江南为敌国 , 被征服地 。
这种“关中本位主义”可并不能与“关陇贵族”执政等同 , 恰恰相反 , 这是一种“僭主”思维的扩散 , 即作为“关陇贵族”中的一份子 , 跃居同侪之上 , 本就缺乏“合法性”的依靠 , 则扩大“同盟者认同”的圈子 , 依赖血统和亲缘构成新朝的“权力核心圈” , 由此扩散 , 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建构官僚统治 , 架空“贵族”或称“势家” , 就是必然之选 。
而隋炀帝在文帝之后的一系列政策 , 本质上 , 恰恰是对其父的“僭主”思维的继承 , 也就是跨越“关中本位主义” , 代之以“天下主义” , 广泛延引关东、江南的士人进入官僚系统 , 同时 , 大肆巡游 , 让江南、关东见识所谓的“天子威仪” , 都是这个策略的表现形式 。
问题是 , 这种“天下主义”最大的敌人 , 并不是江南、关东的士族、寒门 , 而是隋帝国的“同盟者”们 , 隋炀帝的所有功业 , 本质上都是以对他们固有权益的稀释为代价的 , 所以 , 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