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著名商人猗顿简介

猗顿(生卒年不详),原姓名不可考,战国初年鲁国人,后因在猗地(今山西运城临猗县)发家致富,殁后又埋葬在猗地,故称猗顿 。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 。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 。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 。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zì,母畜)” 。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猗顿对山西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人物简介
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 。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 。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 。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母畜) 。”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
畜牧起家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 。正当他为生计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将富国之策用之治家,遂辗转至当时“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治产积居,与时逐”,19年间获金巨万,遂成大富,因号陶朱公 。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 。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秘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 。陶朱公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的实际情况,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 。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 。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 20里处的对泽,为一片面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场所 。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史载该地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宅和猗顿墓) 。
由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 。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
猗顿能以畜牧而富拟王公,其畜牧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他为当时晋南一带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以牛羊而致富的过程,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
成于盐业
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 。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 。在此过程中,他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 。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手工业者兼商人 。
战国时代山林川泽之利的开发,虽然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经营,而是用抽取十分之三的税的办法让“民”去经营,但这种“民”决不是一般的手工业者,而是一种有钱有势的豪民 。因为这种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正如《盐铁论·禁耕》所说: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猗顿即属于豪民,因此才有力量去开发河东池盐,而直接生产者当是依附于他的贫民、雇工等 。
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 。不须涑治,自成颗粒 。”即将池水浇在地上,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 。因此,《左传·成公六年》中称其为“国之宝” 。正因为河东池盐为天然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便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他成为当时中原著名的大富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