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岳飞的另一面:两度面对敌人临阵脱逃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 。南宋初抗金名将 。自幼喜读《 左传 》和孙武、吴起的兵书 。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历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 。绍兴十一年(1141年),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45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 。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 。至临安,以"莫须有"罪名为害 。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赐谥武穆 。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一提起岳飞,就自然把他和民族英雄联系在一起了 。其实岳飞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心高气傲的岳飞
岳飞是在北宋灭亡的前四年,河北真定宣抚使刘韐募敢死战士时应募从军的 。后岳飞遂归宗泽麾下,跟随宗泽入守东京,屡立奇功,补授秉义郎 。
赵构即皇帝位后,岳飞不顾职卑位低,上书高宗,大意说其身边的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一干人,畏敌如虎,不堪恢复大任,应御驾回东京,亲率六军将士北伐,则中原可复,高宗没有同意,反而将岳飞解职 。岳飞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了新任河北招抚使的张所,受到重用 。张所既为"河北招抚使",他的管辖区域就该在黄河北岸的今河南、河北一带,于是,当他招募到一些兵力时,就派属下都统制王彦,率领包括岳飞在内的11名统制及7000人马,渡河开辟抗金战场 。
王彦任都统制,也就是管统制们的统制,显然要比岳飞资历深得多了 。王彦过河后,兵临新乡,金兵势盛,王彦欲慎重进兵,岳飞却笑其胆小,独率部下冲敌,夺旗挥舞,王彦只得挥兵力战,遂攻下新乡 。王彦责岳飞不服从指挥,岳飞则嗔王彦畏敌如虎,二人为此反目,岳飞遂率部独自行动 。
而就在这时,金人以为宋大军进入河北,急调数万精兵前来围剿,将新乡围得水泄不通 。王彦则率众死战,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冒死突出重围,且战且退到共城(今河南辉县)西山,据说身边仅剩700余人,但他们据险设寨,顽强死守,使散亡部下逐渐寻归 。
这时,岳飞不听将令,反在此时理直气壮地向处于危机中的王彦要粮 。因此,众人在气愤中要求按军法处置岳飞 。但王彦为岳飞松绑,置酒相待,说明困守荒山,没有余粮,让岳飞回去自己想办法 。可岳飞竟在这样的危急时刻,率部下渡河回东京,转投宗泽去了 。
高宗六年二月,大本营以王彦管理有方,升其知襄阳府、京西南路安抚使,王彦则以岳飞为荆襄樊方面军大帅,力辞不就 。张俊遂保奏王彦为行营前护副军都统制、都督府参谋军事 。现在的问题是:王彦为什么在功升京西南路安抚使、知襄阳府时,却以岳飞节制荆襄,辞职不就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岳飞当年擅自脱离河北战场的行为,是名副其实的临阵脱逃!把这样两个人放在一起对比,就足以看出并非王彦心胸狭窄,而恰恰是岳飞心高气傲,从一开始就不肯甘居人下 。
临阵脱逃的岳飞
高宗三年,金兀术大举进攻,杜充逃奔建康,后降金 。岳飞率本部人马2000余人,在今江苏宜兴一带坚持抗战,当金兀术十万大军直突杭州时,岳飞乘机六战六胜 。而在战区被金兵掳掠、部队断粮时,岳飞宁愿挨饿,也严禁部下抢掠百姓 。当金兵北返被韩世忠逼进黄天荡逃逸时,岳飞主动配合拦截,设伏牛头山,四战四胜,并趁势收复了已是空城的建康,因此立功扬名,为高宗赏识,仅一年的时间,就提升为通、泰镇抚使,归张俊节制,守卫淮东 。
然而,就在此时,岳飞又一次临阵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