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疑点告诉我们杨广杀了他老爹的事情可能有误会

隋文帝杨坚泰陵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三畤原上,发现陵园遗址周围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长628.9米,东西长592.7米,墙基宽约4.4米,陵园总面积37274.03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南门门址保存较完整,门外分别有一对门阙,门阙平面呈梯形,陵园外环绕有围沟 。
谈及隋文帝之死,坊间说法众多,有说为病逝而亡,有说为毒杀而亡 。如此种种说法,表明了人们的一种质疑态度,且这种质疑在隋朝更甚,百姓将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太子杨广 。因为,隋文帝一死,最大受益者就是他 。史学家普遍认为,隋文帝之死,并非病逝而亡,亦非寿终正寝,而是死于迫害 。
可以说,在这场众说纷纭的宫廷秘事中,杨广则成为难以洗脱嫌疑之人 。
其中,野史对此记载最为详细:
当时,隋文帝患病卧床不起,一干朝廷大臣在仁寿宫组成临时内阁,太子杨广则专心侍奉隋文帝 。杨广自知隋文帝时日无多,便决定做好后续准备,随即写密信给杨素,让其为父皇准备后事等事宜 。同时,他还令手下众将,看守好皇宫,防止隋文帝驾崩后,出现动乱 。
杨素做好一切准备后,对密函进行回复,令宫女交给杨广 。结果,宫女却误送给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此信,大为震怒 。他虽身体渐衰,但可还没死啊,杨广竟然都开始命人准备后事了 。更令他生气的是,信中连登基就位、朝政安排都计划好了,这种行为无异于谋逆大罪啊 。
隋文帝气的全身发抖,正在这时,宠妃陈氏神色匆忙走了进来,称:“太子杨广对她动手动脚 。”此句话传入隋文帝耳中,顿时令他心痛如麻 。他原本以为,杨广才能出众、富有谋略,将来定然能堪大用,这才把太子之位给他 。
没成想,在临死前,却发现杨广道德败坏的一面,如此表里不一,又如何能将江山交付予他 。如此打击之下,隋文帝险些昏厥,稍稍平复心情后,他忙召柳述和元岩入房,待二人来到后,隋文帝吩咐道:“快召我儿!”
柳述、元岩一听,知道皇帝要在临终前,见太子最后一面,便打算去寻杨广 。结果,隋文帝突然补了一句:“是传杨勇!”柳述、元岩二人脸色一变,当即明白了什么,未敢停留,忙躬身离开 。
杨勇为隋文帝大儿子,奈何性格平庸,碌碌无功 。隋文帝自知其不适合统治江山,便撤其太子,封予杨广 。此刻,隋文帝临终前,却突然要召见杨勇,意图很明显,那便是告诉柳述,他要废太子杨广然后立杨勇为太子 。柳述元岩跟随隋文帝多年,自然明白其用意 。
他们回到内阁后,深知事情重大,不敢耽搁,当即拟写复位杨勇的诏书 。杨素听说此事,告知杨广,杨广当即预料到后果,紧急命人抓捕柳述和元岩,同时,调动东宫卫队进驻仁寿宫,严格控制人员进出 。其后,命右庶子张衡进入隋文帝寝殿,其他宫女侍奉尽皆赶出 。
当天没多久,隋文帝便驾崩了,而杨广在那天的反常调兵以及派张衡进寝殿等举动,引发朝廷内外对皇帝死因的质疑 。可以说,“杨广弑父”之事,自古至今,在史学界都说法不一,单说野史中的故事,还是有一些疑点的 。
故事中的疑点大致分为四个:
1、据正史记载,杨广在仁寿宫寝殿照看隋文帝,杨素则在主殿,如此近的距离,二人为何还要以秘信互送的方式沟通?
2、即便送信是为了防人偷听,但是,密信送错到隋文帝手上,未免有些匪夷 。
3、《隋书》记载:杨广与隋文帝宠妃一直都是不正当关系,那么,为何此妃偏偏在隋文帝临死前,跑去告状?
4、根据野史记载,隋文帝要废杨广立杨勇,此事托给柳述等人去办,后来,杨广抓住二人,才没有坏事 。那么,问题来了,杨广当上皇帝后,为何没有对柳述等人灭口,反而仅是流放?杨广作为一个极看重名声的帝王,难道,他不知道此事传出的危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