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青楼让女子心惊肉跳的规矩是什么?

俗话说:家有家法 , 行有行规 。在古代的烟花之地也就是所谓的青楼也不例外 , 妓院的不断发展 ,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规和家法 , 这些行规和家法犹如枷锁 , 让这些青楼女子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心惊肉跳 , 不敢越雷池半步 。
说起古代“青楼” , 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 , 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 , 如《晋书·麹允传》中:“南开朱门 , 北望青楼 。”晚唐诗人邵谒的《塞女行》中也有:“青楼富家女 , 才生便有主”的诗句 。
到了唐代 , “青楼”两种意义仍参杂错出 , 甚至有一人之作而两意兼用的例子 。如唐朝着名诗人韦庄的《贵公子》:“大道青楼御苑东 , 玉栏仙杏压枝红” , 与大道、高门相关 , 而与艳游、酒色无涉;而他的《捣练篇》中“月华吐艳明烛烛 , 青楼妇唱衣曲”的青楼 , 则指的是妓院 。
网络配图
古代青楼随着慢慢发展也形成了一整套的行规和家法
宋、元以后 , 乃至明、清、民国 , “青楼”的偏指特行于世 , 真正成了烟花之地的专用名词 。而青楼中妓女 , 古时称为女乐 , 即音乐歌舞演艺者 。秦汉以前称“官妓”和 “营妓” , 直到唐宋以后叫“市妓”和“私妓” , 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青楼妓女 。
青楼 , 无疑是古代社会滋生的一个特殊行当 , 但也正是由于青楼妓女的存在 , 才推动了中国音乐歌舞的快速发展 , 并在文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代社会没有报纸、电视、书刊等传播媒体 , 许多文人的作品大都是靠青楼女子给弹出来唱出来的 。
许多达官贵人士大夫每逢家有喜事 , 常会邀请当地青楼名妓前去弹唱助兴 , 这时妓女的弹唱歌舞便起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宋代词人柳永在他那个时代之所以家喻户晓 , 无人不知 , 就是因为柳永时常混迹青楼 , 以致于其词被传唱得到了 “凡井水边 , 皆能歌柳词”的程度 。而明末清初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是缘起青楼名妓陈圆圆 。而当时的秦淮名妓柳如是、董小婉、李香君等人的风流故事同样成为千古绝唱 。
古代青楼大都在大中城市 , 而青楼妓女大都是贫苦人家女子
网络配图
古代青楼大都产生于灯红酒绿 , 流金淌银、畸形消费的大中城市 。而青楼妓女大都是贫苦人家女子 。一是因家境贫寒无依无靠被迫外出谋生 , 或被家人出卖、典押或遭恶徒拐骗 , 辗转陷入卖身之途的;二是受封建婚姻制度迫害 , 当童养媳又不堪家人虐待 , 为谋生计而入火坑的;三是遭丈夫遗弃 , 堕入烟花的;四是“为三姑六婆”、“八姐九妹”用虚荣、金钱引诱、威逼要挟的;五是异地易槽而来的 。
当时的青楼妓院分三、六、九等 , 也有“星”级青楼妓院 , 这从它们的名号上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 。
一、二等青楼妓院名字听起来颇感文雅 , 叫“院”叫“馆” , 或者叫“阁” 。其实也也就是当时“星”级青楼妓院 。这里的妓女 , 尤其是名妓出手非常阔绰 , 有的呼奴唤婢 , 有的挥金如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近官者当然就富了 。
三、四等妓院的字号就寒碜多了 , 叫“室”叫“班”叫“店” , 甚至叫“下处” 。这里的妓女多是受穷受气的主儿 。她们在精神和肉体上备受摧残、剥削和压迫 。她们不分昼夜卖笑接客 , 既便有病染身 , 也不能幸免 。稍有不从 , 轻者打骂罚跪 , 不给饭吃 , 重者一顿毒打 , 再贩卖乡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