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可以歹毒到什么样的程度?看吕后便知

吕后,在正史上或许评价还可以,但是在口头史上,名声却特别坏,俨然已是毒后的代名词 。
故事的开头已是众所皆知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便令永巷把戚夫人抓起来,把她的头发剃了,穿上囚衣和镣铐,令她舂米 。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太后闻之大怒,认为她还想倚仗儿子来翻身,是可忍孰不可忍?吕后把戚姬的幼子赵王召来了 。
网络配图
惠帝仁慈,知道母亲要干什么,于是吃住都和赵王在一起,保护他 。某天惠帝早起,回来的时候赵王已被人毒死了 。须知,此时的赵王,也不过是个十岁的小儿(一说十三岁) 。
然而,吕后做的最过份的,还是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鞠域中”,还请儿子惠帝来看 。惠帝看了大哭,病了一年多都起不来,从此只是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几年之后就崩了 。因为他觉得,“此非人所为”,母亲有这种禽兽行,儿子也没有脸面治天下了 。
这一段历史记载得很清晰 。但令我纳闷的是,近来越来越多的历史随笔中,对吕后抱有深深的同情,替她翻案,觉得戚姬是自找的 。我就奇了怪了,连人家嫡亲的儿子都因母亲的兽行觉得愧对天下人了,我们这些没有领到吕后一滴点儿恩义的,倒还能从里面看出一朵花来?
翻案者的理由,无非就是因为吕后认为戚姬是威胁 。高祖以为太子仁弱,不类己,总是想立戚姬之子如意(即后来的赵王) 。戚姬经常跟着高祖去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担忧,所以即位之后,需马上处理掉赵王如意和戚姬 。其实,这些描述《汉书》里有,前面还有一句:“(赵王)年十岁,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 。”无非就是说,高祖太了解吕后这个人了,知道这个小孩如果不当上皇帝,分分钟会给吕后害死;戚姬的哭,也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的性命堪忧 。至于责怪发配到暴室里的戚夫人还敢唱哀歌,是找死,这种责备,简直就是怪一条砧板上的鱼为什么不好好地挨宰,还害得主人要多下狠手砍多几刀了 。替狼吃羊找借口,我们总是特别擅长 。
网络配图
戚夫人善歌,善鼓瑟击筑,善为翘袖折腰舞,多才多艺,比之刚毅强直、乡下出身的吕后,再加上年轻漂亮,自然多多受宠 。即便如此,皇帝还是没有办法轻易地立嗣 。《西京杂记》中说道,“(侍者贾配兰)见戚夫人侍高帝同,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 。”“歌毕每泣下流涟 。”实在是知道爱姬死期已定啊 。
不独戚姬,吕后对别的姬妾也绝无善意,幽于后宫不得出,只有薄姬因为不受宠,才网开了一面 。她杀了赵王如意之后,又先后幽死赵王友,在赵王恢死后废掉他的继嗣 。连亲生儿子惠帝,她也不见得对他好到哪里去,才活生生地把他吓成重病 。
我猜想,后世对吕后的正面评价,更多地来自司马迁在《史记》的评论:“太史公曰:孝惠、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班固也基本上照抄了这一段 。
我常常怀疑司马迁是不是特别爱用春秋笔法,是不是高级黑:在《史记·高后纪》里给予了吕后这么高的评价,然而通本《史记》,凡出现吕后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干什么好事 。比如说,用毒计诛韩信,杀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比如说,对彭越实施醢刑,把他剁成肉酱分给诸侯;比如说,杀了儿子的姬妾,把姬妾的儿子硬是塞给年幼的小皇后养;成长为少帝之后,又把他匆匆杀掉;比如说,违了高祖的遗命,大肆分封吕氏王,结果自己尸骨未寒,吕氏就已被族灭……真没法看出哪里有一丁点儿的政治智慧了,连占便宜都没占好,歇斯底里倒还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