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诸葛亮从未预料到其死后的接班人内斗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死后继承他北伐大业的领军人物是姜维 。但对照阅读《三国志》可以发现,诸葛亮其实并不曾明确姜伯约为唯一接班人,蜀汉也并非由姜维一个人领着“走进新时代” 。起码还有另外四个人自认为有当诸葛亮接班人的资格,他们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 。为了争位,魏延与杨仪进行了恶性竞争,杨仪对蒋琬后来居上也耿耿于怀,而费祎在魏杨之争、杨蒋之争中都扮演了阳奉阴违打小报告的角色 。其中的是非曲直、经验教训,很值得探讨回味 。
大家最熟悉,也是小说充分“演义”的,是魏延杨仪之争 。
【揭秘三国:诸葛亮从未预料到其死后的接班人内斗】魏延觉得自己有韩信之才,劳苦功高,以为诸葛亮继承人非自己莫属,全不把杨仪等文官放在眼里 。他素与杨仪不合,两人争吵起来时老魏还拿刀冲杨仪比划,杨仪被气得或吓得鼻涕眼泪一大把 。
杨仪其实更觉得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觉得魏延乃一介武夫,不足成大事,蒋琬和费祎又都比自己资历浅,才能也在自己之下 。
其实,老魏和老杨都错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 。诸葛亮常常公开说:“蒋琬是个忠厚高雅的人,不搞二人转之类的三俗,应该是和我一同成就皇上大业的人选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他又私下给后主写密信说:“我若遇到不幸,蒋琬最适合继承我的事业 。”诸葛亮活着时不明确自己的接班人是谁,是因他知道魏延杨仪都惦着这个位置,而魏延的骁勇和杨仪的才干他都离不开 。他很遗憾两人的特长不能集于一人之身,二人又不和睦 。他知道如果明确偏向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蜀汉权力核心的内乱 。但诸葛亮对魏杨矛盾难题的搁置,也为身后留下遗患 。
魏延的军事才能已得到历史检验,毋庸置疑 。但老魏是将才而非帅才,因为他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只懂战术而不懂战略 。特别是,他不会处理与文官的关系--当他拿刀向杨仪比划时,他不想想,蒋琬、费祎、董允是什么感受?
杨仪的致命缺陷是心胸狭窄,涵养不够 。《三国志》说他“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就是说,当他屈居蒋琬之下时,那种不平不满完全写在脸上,发牢骚时声响特大,给人感觉是从五脏六腑发出的 。这与他们先主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人怎么适合干政治呢?最要命的,是他“言语不节”,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发牢骚不看对象,见谁都嚷嚷,吓得别人都不敢接近他 。
诸葛亮看中蒋琬,是因老蒋没有老魏老杨这些缺点 。诸葛亮刚当上丞相,准备提拔蒋琬官职、推荐他为“茂才”时,当时的小蒋就表现出谦逊之美德,坚决想让给其他人 。当然,诸葛亮不准,他该提的还是提了 。以后老蒋不断升迁,直至大将军之职 。诸葛亮刚病逝时,全国全军都很恐惧,而蒋琬既未露愁容,也不显喜色,就和平常一样,达到当年刘备的境界 。众人觉得有这样的人做主心里踏实 。老蒋这样,其实也是不得不如此:此时他若露出愁容,就会动摇民心军心;他若显出喜色,则会让人以为他想的是个人升迁做了大官 。蒋琬后来果然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皇上让他建立了丞相府,第二年又兼任大司马 。
蒋琬能胜任要职,还因他心胸豁达,能正确看待自己、估价别人 。例如,有个叫杨戏的官员,比较有个性,上司蒋琬跟他说话,他居然敢默不作声 。有人趁机挑拨,对老蒋说:“领导和他说话他不回答,这也太不傲慢、太不尊重领导了吧?”老蒋却说:“人与人心性不同,就像每个人与别人模样都不一样 。当面应承背后议论,这是古人就忌讳的 。杨戏如果赞同我,不是他的本心;如果反对我,则显出我的不对 。因此他才沉默 。这沉默反而显出杨戏的长处 。”另一位官员杨敏曾背后议论蒋琬做事糊里糊涂,不如他的前任 。有人向蒋琬打小报告,希望蒋琬将杨敏治罪 。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我的前任啊!没什么好追究的 。”拱火挑事儿的人还不死心,还是希望蒋琬追究杨敏到底为什么说领导糊里糊涂 。蒋琬替杨敏回答:“如果不如前任,就做事做得不当;做得不当,不就是糊里糊涂吗?有什么可问的?”后来杨敏还是犯事儿坐了监狱,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蒋琬却免了他的重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