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选 。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呢?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 。
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 。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这四位被称为“四贵”的实力派大宦官 。王守澄等密谋动用所掌握的禁军,将江王李涵迎入宫中,此举得到了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的支持 。精锐的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绛王李悟也死在乱军之中 。由于没有先帝的遗嘱,江王应当以什么方式登基,王守澄搞不明白 。他听从了翰林学士韦处厚的主张:先以江王的名义宣告平定了宫廷的叛乱,然后百官再三上表劝他登基,再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册文,下令指定他为继承人(这是为了说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后举行册立新君的大典 。江王于宝历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与百官相见,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了皇帝的行头,次日亲政 。江王李涵即位后改名为李昂,是为唐文宗,改年号为“大和” 。
唐文宗在位期间的行为举止,与唐敬宗相比,简直是有天壤之别 。与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文宗每逢单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 。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 。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讨论研究 。他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 。
唐文宗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即位之初,就下令出放宫女,减削教坊乐工,停止各地额外进献和上贡奇珍异物,停废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 。他的饮食从不铺张,特别是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地减膳 。他严禁臣下衣着豪华,有位驸马戴了很贵重的头巾,他提出批评 。有位公主在参加宴会时穿的衣裙超过了规定,他就下令扣除驸马两个月的俸钱以示惩戒 。有位官员穿着粗糙的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见皇上,唐文宗见他的衣衫就认定此人是个忠正廉洁的臣子 。他自己也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文武百官纷纷效仿,致使桂管布的价格上涨很快 。有一次他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众人都赞誉皇上节俭的美德,只有中书舍人柳公权认为:皇上君临天下,应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而穿洗过的衣服,只是生活末节而已 。
唐文宗不在音乐歌舞和游乐上花费时间,他在理政闲暇时,十分注意读书 。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若不能甲夜(初更)亲自处理政事,乙夜(二更)观览图书,怎么能够做人间君主呢?”所以,他每当退朝处理完政事以后,就手不释卷 。他平时喜欢读史书,尤喜读《贞观政要》,并对先祖太宗皇帝与诤臣魏徵仰慕不己 。
难怪老臣裴度在看到新皇帝的这些举措之后,激动得老泪纵横地对人就说:天下可以太平了,天下可以太平了 。
一个皇帝光靠约束自己是没有用的,要远离宵小,选用贤才能臣治国才是硬道理 。可是,自唐德宗以来,宦官典掌禁军已经成为制度,宦官势力的膨胀就有了充足的理由 。又由于唐文宗本身就是宦官拥立的,所以,宦官的权势就更是不断地扩大了 。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唐文宗下诏制举,以贤良方正与直言极谏问策取士 。进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刘蕡对策,直陈宦官专权的危害 。认为天下倾覆、海内大乱、国家政治危机都是由于宦官的专权所导致的 。他还论述了藩镇擅兵、奸臣当道的危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 。由于唐文宗刚刚即位,羽翼未丰,他任用了其他的对策者,惟独没敢用刘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