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二 )


文征明的词指出了另一层原因,赵构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即位于靖康之难的非常之秋 。父兄二人虽然被掳到北方,但如果自己积极主战,他们仍存在回銮的可能性 。一旦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他这个非常之秋即大位者便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为自利自保计,议和当然是不二的选择 。而金国设置的议和的前提是:除掉岳飞 。有史料记载,在双方暗中和谈时,兀术曾给秦桧写信:“你天天求和,但是岳飞却意图北伐,你方诚意何在 。”在一心求和的宋高宗面前,岳飞当然没有求生的可能了 。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岳飞死于宋高宗赵构之手,这无疑问 。但这仅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呢?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建王朝皇权的无上威严和“君为臣纲,一言九鼎”的集权体制,让人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感受 。为争皇权自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保皇权当政者也是不择手段 。通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在“胜王败寇,赢者通吃”的运行机制下,从春秋战国到晚清的2000多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血雨腥风的皇权争夺与皇权保卫史 。每朝每代每位皇上唯一的核心工作就是保卫皇权,不让皇权旁落不让江山改姓 。“功高震主、坐拥重兵”是每位臣子之大忌,往往引来杀身之祸,这在哪个朝代都不例外 。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当政者更是从不手软,“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走一个” 。
宋高宗并不是一个愚蠢无能的皇帝,不然不可能在北宋全面崩溃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建立并巩固了南宋王朝 。高宗很清楚“自毁长城”的后果 。面对金国被岳飞打趴下,提出议和的建议,他选择了见好就收接受金国的条件与金国罢战议和 。
这大概因为他想通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岳家军真能消灭金军吗?”岳家军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金兵的损失也没有到伤筋动骨动摇国力的地步 。南宋初创,战争中百业凋敝,国力不强,拿什么去消灭金兵呢?显然没有把握 。
第二个问题,与淮西兵变类似的事件会再次发生吗?发生了怎么应对?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三月,刘世光退休后,他所带领的淮西军各部互不隶属,矛盾日显,朝廷无法驾驭,最终其旧部叛变,掳走大量官员、百姓投降伪齐 。这就是淮西兵变 。当前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观,朝廷对各路军马的驾驭能力依然很弱,无法应对淮西兵变的类似事件更无法承受又一次淮西兵变的后果 。
第三个问题,岳飞是个忠臣,但他的部下呢?会不会也来次“黄袍加身”?岳飞的“岳家军”有十万之众,兵力最强财力最厚,名义上是王师,实际上是私家军,各级军官对岳飞的忠诚度比对朝廷还要高,潜在隐患很大 。何况当时岳飞“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条条属实,条条都对皇权存在莫大的潜在威胁 。通过全盘权衡,相比于屈辱的和约,保卫皇权当然更重要 。想通这些,高宗自会作出“正确”的决定,趁着宋军占了一点优势,赶紧和谈 。对于岳飞来说,当然就是悲剧了,而且,他在战场上取得的胜绩越大,距离自身的悲剧性结局就越近 。客观地说,放在哪朝哪代哪个皇帝都会这样决断 。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的个性,不管岳飞怎么想怎么忠义,但他的存在已经对皇权产生了威胁,在皇权至上不容任何侵犯的体制下,他的悲剧是必然的,或者说他终究摆脱不了体制的魔咒 。前面的赵朔后来的袁崇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