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六大名相的名言:解读铮臣魏征说了什么?( 二 )


崔日用的“名言”: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 。每一念之,不觉芒刺在于背也 。《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用传》⑤
官场这碗饭不好吃,其中的甘苦,只有亲历者自知 。唐中宗李显复位,经睿宗,到玄宗即位,这期间唐室最高集团的内部,势力交织,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站错了队,跟错了人,就意味着身败名裂 。但正像史籍所评,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⑥ 。这是他的聪明处,也正是他的圆滑处 。
崔日用先是攀附武三思,等到武三思被诛,中宗暴亡,韦后称制,崔日用审时度势,又马上攀附上了时任太子的唐玄宗 。崔日用为什么看好了唐玄宗呢?当时的几股势力中,睿宗俨然一个傀儡,不足论;韦后虽然临朝称制,但德行有亏,人心早已背之;太平公主虽然权势熏天,但外强中干;他看好李隆基的,在很大程度上用的就是这种“排他法” 。
但不管怎么说,这步棋,崔日用真的走对了,他终于混来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和荣耀 。不过,他付出的代价似乎是:很累,累心 。他的脑筋得时刻转动着,不停算计着,因为只要打个盹儿,就可能反过来被别人算计掉 。吃啥样的饭,出啥样的力,这个理儿,他懂 。
李林甫的“名言”: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⑦
历史是人创造的,记录历史的典籍也是人写的,这就免不了带有写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 。十分有趣的是,有的史书,撰写者似乎特别敬业,按照他的评判标准,“好人”、“坏人”等等之划分,早已经给你搞定,你只要到目录里一找就可以了 。比如说李林甫吧,《新唐书》就把他列入了《列传·奸臣》里 。然而,这客观吗?
在帝制的时代,皇帝就是一手遮天的大老板,在大老板手下工作,干好了,受奖赏;干砸了,被炒掉,很正常 。维护老板的尊严和地位,秉承老板的意图行事,是一个“员工”基本的“职业道德” 。在这一点上,李林甫做的十分突出,唐玄宗之所以那么信任李林甫,这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然而,说他不择手段也好,损人害己也罢,李林甫就是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这顶帽子,他带了一千多年;对他的评价,也人云亦云了一千多年 。不过,从李林甫的这句话里,确实能感受到他的“独特” 。看来,李林甫做宰相一做二十来年,并非偶然,绝不是一个“奸”字所能概括 。
魏徵的“名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⑧
按照哲学的说法,任何事物偶然中都有必然 。魏徵的直言敢谏,似乎无人可及,早已经成为忠贞耿直的形象载入青史 。这看起来很偶然,然而,偶然中真的有必然 。魏徵对唐太宗说的这句话,真实而且简明地道出了这种必然 。
凡事都是俩好嘎一好,魏徵不是糊涂蛋,他的耿直,其实藏着大智若愚 。不顾对方的反应,瞎干蛮干的事他不会干 。关于他那些直言敢谏的轶闻,你就品吧,闪耀着的实在是他的睿智与理性,也不乏带点不露痕迹的圆滑与世故 。
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领导的交往,的确有讲究 。聪明的部下,会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语言,让领导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最愚蠢的行为导致最难堪的后果是:尽管打着合理化建议的大旗,领导却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没当狗放屁 。更糟糕的是,换来一副小鞋穿,那就更难受 。
【唐朝六大名相的名言:解读铮臣魏征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