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的隋朝功臣高颖:杨广容不下比他强的人

【被砍头的忠臣】
高熲为隋朝第一名臣,唐太宗甚至认为隋朝的兴亡与高的辅佐、被罢黜及至冤死有莫大关系 。高熲字昭玄,又名敏,少年时即展现出过人才华,文武双全,精明能干,被当时的北周宰相、亦即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延揽后,很快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杨坚最得力的助手 。杨坚称帝建隋后,高熲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人称"真宰相" 。高熲通晓世务,竭力辅佐隋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建树 。他引荐人才,修订隋律,提出“输籍法”,增加了国家税收 。尤其重要的是,作为元帅长史(参谋总长)统率大军用计灭陈,实现了南北统一 。
隋文帝杨坚对他极为倚重,赞扬备至,但杨坚性好猜忌,因为废立太子的问题,君臣产生矛盾 。高又因故得罪皇后独孤氏,屡被皇后罗织罪名,终被免去宰相职位,后遭诬告有司马懿之心,被废为庶民 。隋文帝死后,杨广即位,起用高,但高因攻陈时杀死美女张丽华,且不主张立杨广为太子,与太子结怨,最终被杀 。
【功高震主的隋朝功臣高颖:杨广容不下比他强的人】 高文韬武略,才华盖世,以天下为己任,为隋朝的开国大业立下了旷世奇功,最后却死于猜忌、毁谤,实在是千古奇冤 。
【杨坚的第一心腹】
高颎应该算是胡汉混血的后代,身上有鲜卑族血统 。他的父亲高宾,做过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被赐姓独孤氏 。而独孤信的女儿后来成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所以两家关系一直非常好 。
高颎从小就很聪明,善于辞令,十七岁入仕途,很快就立了战功,文武双全的名声传了出去 。当时杨坚担任北周宰相,北周皇帝是个只有六七岁的小孩,杨坚独揽大权,已有了自立为王的打算 。正是用人之际,杨坚看中了高颎,高颎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招揽,说:“我愿受你的差遣,即使你的大事不成,我全家被杀,也不后悔 。”杨坚听了大喜过望,任他为相府司录(机要秘书) 。
不久后,尉迟迥举兵反对杨坚,杨坚想派心腹崔仲方、郑译、刘访去监军,先后被他们以各种借口推辞,眼看前线军心浮动,杨坚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高颎自告奋勇,连母亲都来不及告别,就上火线烧掉了军队后退用的桥梁,迫使军队孤注一掷、奋勇作战,大破尉迟迥的军队 。这次高颎在杨坚急需用人之际挺身而出,进一步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很快成为杨坚最信任的手下,进位柱国(军团司令),封义宁县公,相府司马(副秘书长) 。
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 。高颎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这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枢要位置 。隋朝官制没有设立宰相,高颎就是实际上的宰相,他在这两个位置几近二十年,人称“真宰相” 。杨坚喜欢直接叫他的赐姓“独孤”,表示亲密 。高颎在朝臣中的地位最高,但他非常谦逊,要求让位给苏威,杨坚开始同意,没过几天就说:“高颎能举荐人才,这样也应该受到封赏啊!”于是又让他官复原职 。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一棵大槐树下待命,后来修整庭院时本要砍了这棵树,杨坚特意嘱咐要留着这槐树给后人看,可见高颎当时受重视的程度堪称朝中第一 。
【杀美女得罪杨广】
高颎也的确当得起隋文帝的倚重 。他能文能武,通晓世务,非常能干 。在政治上,他和其他几名大臣一起修订了法律,减轻了北周原本繁杂的刑罚,取消一些酷刑,为后世所沿用 。他还善于推荐人才,隋代名臣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都是他引荐的 。在经济方面,他提出了"输籍法",减少了各级官吏对国家税收的克扣 。在军事方面,高颎是平定陈朝的参谋总长 。能者多劳,高颎每天要办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他喜欢在退朝以后,在床边放一个盆,盆里装满粉末,可以在上面随时记下他想到的事情,方便第二天去办 。统一南北是杨坚建立隋朝后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他向高颎询问平陈的办法 。高颎提出可用疑兵之计,就是故意趁南方农忙时节做出攻打的假样子,等陈朝废农起兵便马上撤退,让陈朝产生懈惰心理,疏于防范,然后就可以一击而胜 。这计策乍看像“狼来了"”的军事版,却收到了实效 。在此期间,陈宣帝病死,高颎摆出高姿态,宣称遵守古礼,不攻打正在服丧的人,班师回朝,但实际上也无非是兵不厌诈,借此麻痹陈朝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五十多万隋军大举伐陈,共分三路,由晋王杨广统领,不过杨广当时年仅二十一岁,并无作战经验,因此实际指挥权在老谋深算的高颎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