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 。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 。
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7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后,见崇祯帝年轻气盛,急于求治,便大胆提出“五年复辽”计划 。同时他推荐三员大将,“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 。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
那么这三员大将是谁?随着袁崇焕的惨死,这三人的命运又有着怎么样结局呢?
1.祖大寿
字复宇,辽东宁远(辽宁省兴城市)人 。祖大寿出身将门,他的先祖追随朱元璋起兵,后奉命镇守辽东,遂世代居住于此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曾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麾下为将,曾参与万历三大征的“朝鲜之役”,因此祖家在辽东为名门望族 。
祖大寿最初担任靖东营游击,广宁之战后,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命令担任参将的祖大寿在宁远筑城 。最终经过一年的时间,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 。1626年1月城刚刚筑完,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就兵临城下 。袁崇焕没有遵守撤退的命令,他与祖大寿等将士誓师死守 。
最终明军凭坚城、用大炮将后金军击退,几个月后,此前从未败北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 。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宁远、锦州 。面对气势气汹汹的后金军,袁崇焕派祖大寿率领4千精兵,出其不意,从后面夹击后金军,后金军死伤数千人,败退而去,是为“宁锦大捷” 。
有人说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意义不大,其实自1618年后金与明交战以来,至宁远之战前的8年间,大小数百战,明军均以失败告终,应该说宁远之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它的意义和近代的某某关之战类似 。战果不大,但意义十分重大 。
言归正传,随着袁崇焕的举荐,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 。正当袁崇焕在辽东整顿军队,积蓄力量之际,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几万大军绕过辽东,从蒙古取道,突破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的长城,陷遵化、破顺义,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
袁崇焕闻讯后,派遣山海关总编赵率教率4千精兵驰援遵化,自己率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带着9千精兵昼夜疾驰北京 。终于赶在后金军前一日抵达北京,次日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后金军败退 。崇祯帝拒绝鞍马劳顿、历经血战的援军入外城休整,同时以商议军饷为名,召集袁崇焕等人入城 。
在平台袁崇焕当场被捕,祖大寿对此非常不满,同时担心自己的境遇,而“辽兵素感崇焕恩”,于是祖大寿率部东走 。崇祯帝万般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祖大寿的老上级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让他立功为袁崇焕赎罪 。祖大寿得书后,“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
事后祖大寿提出用自己的官爵为袁崇焕“赎罪”的建议,并没有被崇祯帝采纳,1630年袁崇焕(关于袁崇焕,请见小编【甜心即可】撰写的《另有隐情?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一文)被凌迟处死 。1631年7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但时隔不久皇太极率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 。此时大凌河城尚未筑完,城内兵少缺粮 。明军几次救援,都被打得大败而逃 。
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大凌河城被整整围了三个月,城内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而城外的后金军不断劝降,刚开始遭到了祖大寿等人的拒绝,但随着援军越来越渺茫,祖大寿动摇了 。10月28日祖大寿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杀死,打开城门向后金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