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嫡非长,乾隆为什么会选择永琰?

作为将大清王朝带领走向鼎盛时期的帝王,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和丰功伟业得以彪炳史册,流传后世 。但作为清朝乃至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皇帝,乾隆皇帝漫长的一生又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谜案和疑惑 。其功过是非、文治武功,我们暂且不做讨论,但乾隆皇帝对后继之君的选择却让我们着实摸不着头脑 。清朝历代帝王中,最为重视皇子出身,最渴望让自己的嫡出皇子继承皇位的乾隆皇帝为何会选择非贤非长非嫡、出身不高的皇十五子永琰承继皇位呢?这与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令妃有无关系?让我们重回乾隆盛世,一探究竟!
1、立嫡不成,选贤不得,无奈之举
清朝帝王中,乾隆皇帝因为对于自己出身的疑惑倍感忧烦,所以他对皇子们的出身问题尤为重视,清朝建立以后,没有任何一位嫡出皇子能够承继皇位,事事都要争先的乾隆皇帝是非渴望能够打破这一传统,能够将皇位传承于嫡出皇子 。所以,在乾隆即位之初就早早的将自己的原配妻子富察皇后所生嫡长子永琏密立为皇太子,准备让其承继大清皇位 。可是,天不遂人愿,永琏年仅九岁便早早夭亡,让乾隆皇帝的希望落空 。可是,执着于嫡子身份的乾隆皇帝并未放弃,等到富察皇后的第二子永琮的出生,让乾隆皇帝再度燃起希望 。可是还没等乾隆皇帝将永琮立为皇太子,不到两岁的小皇子便再次夭亡,让乾隆皇帝立嫡子为太子的渴望再次落空 。
对于嫡出皇子的两次选择,两次希望落空让乾隆皇帝彻底放弃了选择嫡出皇子承继皇位的想法,乾隆皇帝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对于嫡子的执着惹怒了老祖宗,才将两位嫡出爱子夺走以示惩罚 。放弃了嫡出皇子,乾隆皇帝又将目光转移到贤明的皇子身上,决定跟从清朝历代先帝们的脚步,采用“立贤”方式选择大清继位之君 。这时候,自幼聪慧、博学多才,最具帝王才能的皇五子永琪便走入了乾隆皇帝的视线 。乾隆皇帝也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过对于皇五子永琪的重视和厚爱 。可是,上天再一次将乾隆皇帝的期希打破,乾隆三十一年,年仅26岁,刚被乾隆皇帝封为亲王爵位的永琪一病不起,不幸薨逝,那一年,乾隆皇帝已经56岁了 。
选嫡不成,立贤不得,已经步入晚年的乾隆皇帝无可奈何,只得按照排除法选择继位之君 。在皇五子永琪死后,乾隆皇帝用了长达七年的时候仔细观察自己的众位皇子,在选择皇十五子永琰之时,乾隆皇帝尚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基可供选择 。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在当时已经承继旁支宗室为嗣,已经不算是乾隆皇帝的儿子 。皇八子永璇,虽然已经27岁,但是举止轻浮、办事很不得皇帝圣心,乾隆皇帝曾经数次公开申斥 。皇十一子永瑆只是一个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也不是乾隆皇帝所中意的皇子 。
最为让我们惋惜的便是最为重视皇子出身、嫡子身份的乾隆皇帝对后来继皇后嫡出的皇子——永基甚是不喜爱 。皇十二子永基作为继皇后的长子,也算是乾隆皇帝的嫡子,却受到其生母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牵累,所以便不得圣心 。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当时其生母已经贵为皇贵妃,行使皇后职权,统摄六宫 。深得乾隆皇帝信任 。所以,利用皇子排除法选择后继之君的乾隆皇帝选择皇十五子永琰有很大的无奈成分,而这一切与其生母令贵妃并无关系 。
2、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给永琰加分不少
自清朝挥师入关,定鼎中原以来,清朝的历代帝王对皇子们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皇子们的学业成绩更是皇帝们选择后继之君的重要依据 。皇十五子永琰虽然资质一般,也并不是天赋异禀的奇才,但是永琰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对学习的态度,似乎他深知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自入上书房以后就刻苦学习,一刻不敢放松 。在嘉庆皇帝后来的自己编撰的书集中有一段回忆自己读书生涯的描述:“安身立命之处,必应以经书为标准,朕日亲宿儒,克勤力学 。”从这里也看出皇十五子永琰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视,非常用心刻苦的!这一点从永琰的老师朱珪的评价中也能看出——“我皇上好学敏求,勤孜则日日不怠 。”永琰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入乾隆皇帝的视线,和其好学不倦的求学之道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