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犯过的错,为何诸葛亮也犯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要论起中国古代的军事家,韩信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韩信自从被刘邦拜帅之后,屡次以少胜多,可以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千古一人,而且他还为刘邦建立汉朝打造了总体的军事思想,韩信在发展军队,训练士卒上也颇有造诣,堪称全能 。起初刘邦被项羽驱逐到巴蜀之后,信心受到极大打击,正是韩信的《汉中对》点明了刘项各自的优劣势,才树立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信心,也确立了汉朝夺取天下的战略 。
史书中的韩信,用兵遇到的挫折只有一次,那就是汉11年韩信听说刘邦在外平叛,准备趁夜假传诏书释放在官府里服役的罪犯和奴隶 。结果走漏风声,吕后和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把他杀掉了 。以韩信当时的处境来说,他依然能够制定出释放囚徒和奴隶的策略,不得不让人佩服兵仙确实才华冠绝史册 。不过由于他连续在齐王和楚王的位置上被刘邦暗算,处境早已十分被动,所以到了最后机关算尽,也徒劳 。
韩信为什么没有早早的造反呢?《史记》中记载韩信占领齐国的时候,楚汉争霸的局势基本是由当时的韩信投靠哪一方决定的,这个时候齐国人蒯通曾经劝说韩信摆脱刘邦自立,三分天下 。但是韩信说了两个理由,拒绝了蒯通的意见:1,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2、自己功勋卓著,刘邦不会加害于自己 。
但是这两个原因无论怎么看都过于情感化,绝对不是韩信放弃自立的最主要的原因,韩信这样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看了多少血流成河,如果缺乏必要的理性,如何能百战百胜?韩信之所以没有选择自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梁王彭越、代王陈豨、九江王英布等人为什么不担心刘邦将会狡兔死走狗烹,不仅选择帮助刘邦攻击项羽,而且项羽死后大家坐以待毙被各个击破---刘邦年老体衰,楚汉争霸时已经五十多岁了,随时可能死去 。
试想如果诸侯在垓下合围的项羽不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壮小伙,也是一个垂垂老矣之人,大家只需要静待他老死就可以了,何苦协助刘邦?九江王英布造反的时候就曾经对自己的部下说“汉王已经老了,没有力气带兵了”,这非常能代表各路诸侯的想法 。只可惜的是,刘邦去世于公元前195年,却在公元前196年这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杀掉陈豨、韩信、彭越、英布,这绝对不能说是巧合,只能说刘邦早已看透了这些人的想法 。
静静的等待对手老死,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计谋,然而韩信等人却放弃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不得不说这看似高明的想法背后其实隐藏着无边的祸患 。400年后的智慧化身诸葛亮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他与韩信《汉中对》齐名的《隆中对》中,曾经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到: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我们看到,诸葛亮的想法是保有荆州和益州之后,与孙权结交,然后发育国家,等待“天下有变”,然后再派一个上将去攻打魏国 。而诸葛亮所谓的“天下有变”指的主要是魏国发生内乱,尤其已经50岁的曹操随时可能衰老死亡,然后他帐下的几个军事集团会随着他的死亡而群龙无首,诸葛亮认为那才是蜀国的机会 。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赤壁之战后,本来约定与东吴军队一起进攻魏国的刘备军队放过了曹操----华容道上关羽释放曹操只是小说家想象的,但是在《三国志》中,赤壁之战后周瑜和孙权分两路进攻魏国,而刘备却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 。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后,认为刘备如果早放火,自己必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