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缢死的是侍女:真实杨贵妃竟远走日本?

从陕西省汉中市翻越秦岭到古都长安,曾有数条古道,而傥骆古道,曾替大唐皇室隐瞒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成为永难破解的千古之谜 。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 。
这条古道隐藏着杨贵妃的生死之谜 。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名杨玉环,号太真,天生丽质,姿质丰艳,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白居易《长恨歌》形容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帝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古今宫闱秘记》卷三“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杨贵妃得到唐玄宗异乎寻常的宠幸 。
网络配图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发动叛乱,杨玉环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 。在爱江山还是爱美人之间,一个统治大唐帝国40余年的天子,最终却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 。六月十四日,杨玉环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
另一个历史版本是,当年的杨贵妃未死,是宦官高力士密换宫女替死 。杨贵妃被调包后,从傥骆道入汉中,再沿汉江水路入长江到达扬州,最后飘洋过海去了日本 。这就是历史的诡秘之处 。
诗人白居易于周至做都尉时,曾一度详细考察了杨贵妃之死,写下不朽的爱情诗篇《长恨歌》 。歌中描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诗句证明杨贵妃沿傥骆道逃走,东渡日本安享晚年 。
近代学者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 。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 。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 。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 。
网络配图
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
白居易写《长恨歌》毕竟离马嵬坡事变的发生只有50年,因为时间的接近,作者一来可以得到真实的素材,二来又不可能将实情一一写出,所以在《长恨歌》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等等 。唐玄宗出长安,过马嵬,走的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明皇别录》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皇帝奔向西南,暗中留下的贵妃绝不能追随其后,退回长安更不可能,惟一一条道路就是直接南行,进傥骆道,逃生于南方 。傥骆道的骆口驿与马嵬坡极近,在一条线上,彼此可遥遥相望,由此,杨贵妃走傥骆道的时间当在德、僖二宗之前,她是行走于这条蜀道的唐皇室第一人 。“魂断马嵬春讯远”,这一远竟远出了国界,远到了日本 。
日本民间和学术界也持这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 。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 。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