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垂帘一年垂范百世

曹后一生,经历了北宋两次变法 。身为女子,她的角色的确受到了限制,但是,当一群士大夫为了确立自己的主张而大闹朝廷时,深宫中的曹后却能致力于保全双方的精锐力量,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批声名卓著的人才 。这样的远见,让后世无法忽视她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贡献 。
宋仁宗有三个皇后:第一个郭皇后是“包办婚姻”,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死,他就找个理由把皇后废了,第三个是深受宠爱的张贵妃,不幸早亡,仁宗思念之下追封为后;而真正陪伴了他大半个帝王生涯的,是第二任皇后曹氏 。
在北宋,许多皇后和妃子系出平民 。有个显赫的娘家,对皇后来说,未必就是好事 。外戚干政,是所有帝王都小心提防的 。曹皇后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皇后饱读史书,不愿重演历代皇后家族的悲剧 。大多数时候,她温柔简朴,最喜欢的活动是带着宫女妃嫔,在宫里种点庄稼,采桑养蚕 。终其一生,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连对亲弟弟曹佾也不例外 。册封皇后的当天,她的叔叔曹琮上奏,辞谢皇帝的封赏:“我既然成了皇后的亲属,就不应该再受恩典了 。”另一个亲戚曹仪也自请辞去军职 。
在朝廷,曹家没有一个高官,在后宫,皇后没有争过一次宠 。张贵妃仗着得宠,越礼提出要借皇后的仪仗出游,而曹皇后并不介意 。得意忘形的张贵妃回宫后向仁宗炫耀,仁宗十分生气,狠狠地训斥她扰乱礼仪 。
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突然有侍卫叛乱、闯进后宫杀人,这让仁宗皇帝有些紧张,倒是曹皇后头脑清醒,吩咐严守宫门,保护仁宗,又派心腹去调救兵、预备救火——这一点非常聪明,正是她的预见,叛贼们纵火烧宫的计划流产了 。“夜半平宫乱”,显示出她将门之女的非凡胆识,令宋仁宗大为佩服 。
“夜半平宫乱”过后不久,闰正月十五,仁宗兴致勃勃,想在宫中再张一次灯,重温“灯火阑珊处”的元宵气氛 。而曹皇后觉得这样做一来铺张浪费,二来百姓会有闲话,于是便据理力争,再三劝阻,让仁宗取消了计划 。多年以后,她对孙子宋神宗回忆这段皇室夫妻的生活时,说道:“我以前听到了民间的疾苦,一定会告诉皇帝;仁宗皇帝听了我的话,也常常会颁发赦令 。”
轰轰烈烈的范仲淹“庆历新政”,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开始了,曹皇后提出过一些反对意见 。但总体上,她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清醒 。大变法带来的人心动荡,新党和旧党的激烈论争,丈夫作为皇帝如何驾驭朝局,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成为日后她极力纠正宋神宗变法的经验之源 。
1063年,仁宗去世,仁宗死时,曹皇后就在他身边,众人嚎啕大哭,她忍泪而起,下令封锁死讯,宫廷上下都装做仁宗在世的样子 。因为仁宗无子,继承人空悬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涌动,各有人选,英宗赵曙自幼被曹皇后领养在宫中,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边缘 。即使仁宗晚年,决意立他为储,可其位子也并不稳固 。所以仁宗归天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第二天天亮,韩琦奉命进宫 。两人安排好一切,才公布仁宗驾崩、英宗即位的消息 。英宗赵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政局随时可能动荡起来 。
这个在皇宫中战战兢兢十余年的新皇帝,不堪长期心理压力,精神失常了 。仁宗大殓当天,他神智不清地呼号奔走,不能成礼 。韩琦没有办法,只得向曹后建议垂帘听政,主持大局 。
曹后深受丈夫的影响,“天下计不从一人出” 。大臣有疑而不决的事请她定夺,她会召集众人商议 。垂帘,对曹后来说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责任 。一年之后,朝政井然,两朝交接平稳渡过 。英宗康复后,她才得以还政,重新隐居深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