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窘迫时刻:曾因天赋不高被小偷鄙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 , 但真正能够实现者寥若晨星 , 而曾国藩正是其中之一 。这一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备受谴责的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 他打败太平天国 , 保住了大清江山;“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 , 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 , 崇尚气节 , 标榜道德 , 身体力行 , 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 , 博大精深 , 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 , 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 , 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使命 , 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曾国藩是清末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 , 中国建造第一艘轮船 , 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 , 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 , 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基础 , 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 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在近代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有“从政要学曾国藩 , 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在近代政界人士眼里 , 这是因为 , 第一 , 他升官最快 , 37岁官至二品 , 在清汉人仅此一人;第二 , 他“做官最好 , 政声卓著 , 治民有言”;第三 , 他保官最稳 , 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 , 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 , 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 , 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 , 用于中国官场 , 既可呼风唤雨 , 又能明哲保身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 , 他的幕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和作用最大的 , 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 , 留住人才 , 他舍出谦逊的老脸 , 屡屡上书举荐部下 , 为部下谋官要权 , 争谋职位 。据考证 , 曾国藩一生曾为清朝廷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 , 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其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 , 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从各自的视角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 , 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 得出了“愚于近人 , 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 , 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他认为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 , 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 , 认为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 , “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 , 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 , 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 , 他点名的方式 , 静坐养生的方法 , 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 , 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