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身后的衰败:源于他没用听从管仲的建议

齐国国君带领大军伐鲁,军中有一个心事重重的管仲 。齐军势如潮水,淹向鲁军,鲁军也不是吃素的,飞箭如蝗虫一样扑向齐军,但齐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就这么打起来了 。
可是齐军中有一个人却并不“奋勇”“争先”,他把盾牌往身后一顺,遮住了屁股,一蹿一蹿地就没影了,这就是管仲 。
所幸这次战斗齐军大胜,齐侯便不计较,不但不惩罚他,连奖金都没少了他的 。
不料以后两次战斗,管仲都是如法炮制,别人把盾牌举在胸前往前冲,他用盾牌护住屁股往后跑,齐侯忍无可忍,便把他开除军籍 。
管仲没皇粮吃了,只得去做小买卖,跟好朋友鲍叔牙合伙,卖著名的周村烧饼,说好俩人每月结一次账,利润均分,但账是管仲管着的 。既管账,就有可能做手脚,每到月底,管仲便报一堆花账给老鲍,自己昧下大把银子,分给老鲍仨瓜俩枣了事 。
贪墨了合伙人许多钱,有了资本,管仲要投身政治了 。
当时齐侯有两个公子争位,其中公子纠略强些,管仲便抱住这条较粗的腿,准备将来有饭吃 。不料公子小白更有心计,三下五除二,把公子纠逮捕,用碾盘砸碎,公子纠的部下全都为保卫公子纠战死,管仲却坦然当了俘虏,还向公子小白写了自白书,声明与公子纠脱离关系,愿意投靠公子小白 。
公子小白当了齐侯,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桓公上任的第一件大事是任命一个丞相,征询鲍叔牙的意见 。
老鲍在齐国是大名士,他一句话,相当于九只鼎的分量,桓公对他言听计从,以为他会向国家推荐一位十分优秀的丞相,谁知他一开口却是管仲,把桓公惊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掉在了地上 。
桓公自己把帽子拾回戴在头上,不顾鲍叔牙德高望重,便开骂:“不想推荐就拉倒,以为我齐国无人么?”鲍叔牙不着急:“管仲是天下奇才 。”桓公又骂:“奇才!我告诉你他是怎么个奇才 。随军出征,三次用盾牌挡了屁股逃跑!”
鲍叔牙笑道:“大王您知道吗,管仲老娘只有他这一根独苗,他一战死,谁供养老娘?忠孝不能两全,既然有那么多人为齐国尽忠,少他一个,齐军也不算什么损失 。”桓公说:“算他孝 。可跟你合伙做买卖,做假账,贪污你的银子,这天下人都知道,这算什么?”鲍叔牙又笑:“这我也知道,只是从来不说破 。我有很多钱,做买卖不过是玩,管仲穷呀 。”桓公说:“算他不贪 。
但这么多年,他干啥啥不成,吃啥……他也没啥可吃的,一副穷酸相!”鲍叔牙说:“君子有遇有不遇,管仲一直没有机会,他是一把锥子,装到口袋里就能脱颖而出,但得有口袋装他才行,大王就给他一只口袋罢,让他‘脱颖’一回 。”
桓公仍愤愤不平:“公子纠的人全都战死,他管仲不为主子牺牲不算,还写自白书,没气节!”鲍叔牙说:“如果他也战死,您不就损失了一个最伟大的丞相么?”鲍叔牙振振有辞,桓公倒理屈词穷,只得听老鲍的,任管仲为齐国丞相 。
管仲一当上丞相,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前的萎靡、胆怯、小心眼儿,刹那间一扫而光,出现在桓公面前的,是一位精明干练、心计极密、城府极深的超级大腕 。
蔡国惹恼了齐桓公,桓公想灭蔡,管仲说:“不,伐楚 。”桓公大喜,楚是齐的最大敌人,灭了楚,就可以统一天下,于是决计兴兵伐楚,管仲又说:“不,伐蔡 。”桓公又怒了:“你三三两两的,有个准主意没有啊?”管仲说:“我的主意是既不伐楚,也不伐蔡,咱们发兵问罪,代表周天子,同样是伐,但代表天子伐他,不是咱齐国伐他,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桓公大喜:“对,楚王这小子罪大恶极,昭王南征,居然被他给扔在江中淹死了 。欺君犯上,伐!”管仲又说:“不,害周天子这事不能提 。”桓公总是被管仲否决,这一会儿工夫脸就红了四回,只好不做声,听管仲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