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古人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 。“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 , 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 , 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 , 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 , 万里无人 , 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 , 衾枕冷了 , 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 , 竹子不堪重荷 , 也被雪压断了 。在冬季 , 古代人怎么御寒 , 拿什么来取暖过冬?
清朝时 , 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 , 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
明、清两代 , 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 , 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 , 比如惜薪司 , 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 , 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的 , 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
清代时 , 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 , 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 。这三个机构一为爇火处 , 专管安装火炉 , 运送柴炭 , 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 , 太监五十员;二为柴炭处 , 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 , 太监人数减半 , 只有二十五员 , 首领太监仍为二员;三为烧炕处 , 专管点火烧炕 , 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 。除此之外 , 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
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 , 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 , 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 , 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 。清代乾隆年间 , 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 , 一百二十斤;皇后 , 一百一十斤;皇贵妃 , 九十斤;贵妃 , 七十五斤;公主 , 三十斤;皇子 , 二十斤;皇孙 , 十斤 。而且 , 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 , 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 , 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
说到这 , 不得不提提宫廷内那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 。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 , 大多都挖有火道 , 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 , 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 , 即灶口 , 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 。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 , 除暖阁之外 , 室内还设有暖炕 , 炕下有火道 , 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
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 , 还有火炉给备着 。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 。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 , 大的可达数百斤 , 高一米多 , 三足、四足皆有 , 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 , 随手可提 , 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 , 也有暖手的手炉 , 制作也很精美 。
在冬季 , 古人是否都能这么暖暖和和地过冬呢?那可不一定了 。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 , 止谤莫如自修 。” , 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 , 想制止别人的诽谤 , 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