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莎士比亚:为何迷恋贵族生活

导读:就像“红学”在中国一样 , 莎士比亚学也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 。这位伟大剧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 , 影响无处不在 , 但他在世时却没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记、手稿 , 同时代人对其也廖无记载 , 人们从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 , 甚至“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真名还是化名 , 都无从考证 。而西方学术界泰斗级人物斯蒂芬·格林布兰特 , 却从莎翁作品的蛛丝马迹中“推演”出了一个新的莎士比亚 , 还原了他的俗世生活 , 引起轰动他来自偏僻小镇 , 没有受过大学教育 , 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 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永远被人铭记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 成为西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名字叫威廉(William) , 威尔(Will)是他的昵称 , 也有欲望之意 。欲望、决心、意志……也许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动力和源泉 。
从小迷恋贵族生活
几个世纪前 , 一位牧师手持鹅毛管笔 , 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教区的登记簿上写道:“约翰·莎士比亚的儿子于1564年4月26日受洗” 。这个孩子后来被命名为“威廉·莎士比亚” 。小时候 , 威尔家境比较富裕 , 父亲约翰是位皮套商 , 兼做羊毛生意 , 曾担任镇长一职 , 在当地属于公众人物 。可他一辈子签名都只会做记号 , 妻子玛丽也是一样 。因此 , 他们对长子威尔寄予了很大期望 , 在其7岁时 , 便将他送进镇里的“国王新学堂”学拉丁语 。在当时 , 拉丁语是文化和教养的象征 , 也是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在学校里 , 老师让学生们用拉丁语演出戏剧 , 威尔因而从小就有机会学习表演 。
镇上常有剧团造访 , 上演许多传统剧目 , 尤其是规劝人的道德剧 , 主题都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有时候 , 演员们还扮演抽象的“人类”、“青春”或“恶行” , 这种象征手法在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得到借鉴 , 如《亨利四世》中穿着绘满舌头长袍的“谣言” , 《冬天的故事》中拿着一个沙漏的“时间” 。而在他的许多剧作中 , 代表邪恶的那一方总是受到惩罚 , 罪有应得 。在传统的节庆日里 , 人们可以肆意喧闹 , 男女老少都跑到树林里整夜玩乐 。这些深深扎根于英国中部的民间风俗 , 将高尚和粗野美妙地融为一体 , 对莎士比亚的想象力可谓影响深远 , 他的许多剧作中都留下了这些痕迹 。如《仲夏夜之梦》中 , 恋人们就相会于雅典的树林 。
有两件事情极有可能对年少的威尔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11岁时 ,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巡行到英国中部 。那宏大的场面 , 那种王者驾临时的群情激奋 , 让他一生都迷恋于王者的超凡魅力 , 以至于他写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象国王、贵族、绅士的生活 , 沉醉在对特权的甜蜜期待中 。在他快满13岁时 , 家道开始中落 。复兴之梦毕生萦绕着莎士比亚 , 他在剧中一再表现出对收复失去的财产、头衔和身份的强烈渴望 。不过 , 莎士比亚没有因上不成牛津、剑桥而受挫 , 家庭的变故反而使他较早获得了生存能力 。由于从小就帮父亲打点自家的生意 , 如制作手套 , 收购羊毛 , 使得手套、皮革、羊毛等意象后来在他的剧作中频繁出现 。罗密欧渴望成为朱丽叶戴的那只手套这种强烈的爱情表达 , 给观众的印象极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