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什么在好杀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安然无恙?

明朝洪武年间,做官可能是“高危行业” 。
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明朝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 。洪武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了 。徐达、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难逃灭门之灾 。然而,也有一个名人,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亦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 。这个人叫汤和 。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明史》《汤和传》说;“与太祖同里闬” 。这个“闬”(读HAN)字的意思是“门”,这里则指里巷之门 。也就是说,汤和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 。汤和“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 。这段话,至少说明几层意思:一是汤和从小有抱负;二是善骑射、会武功;三是有领袖欲,是个“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谋 。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 。
据说,汤和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生参加农民革命的引路人 。郭子兴起事之时,胸有大志的汤和已“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他因作战勇敢而得升一小官,“以功授千户” 。此时的朱元璋,仍然呆在皇觉寺里当小和尚 。汤和念及旧情,曾写信给他的“发小”朱元璋,请他出来共谋义举、同享富贵 。然而,《明史》之中,却没有提及此事 。《太祖本纪》只记载了朱元璋“卜神”之事:“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 。意思是说,那年,朱元璋正在皇觉寺,思量去他乡躲避战乱 。于是,他在菩萨像面前占卜 。可是,去和留的卦相皆不吉利 。怎么办?朱元璋自言自语:“难道是要我干一件大事吗?”于是再卜,结果是大吉签 。当晚,朱元璋便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朱元璋从此发迹 。呵呵,这样的描写,无非是想说明,朱元璋参加农民革命,完全是自觉的哦 。
不过,史料之中,还是留下许多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汤和传》记载:“从取和州 。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 。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朱元璋受郭子兴重视,其原因仅仅是“奇其状貌”也 。看来,郭子兴也是一个会看相的人,他后来居然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即马皇后) 。但是,诸将根本不服 。唯有这个汤和,自有先见之明,似乎早已看出这个家伙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料儿,“独奉约束甚谨” 。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 。对汤和的诸多好感,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从此,汤和鞍前马后,为朱明天下汗马一生 。以汤和之功,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功莫大焉 。对这位功盖一时、且资格最老的大功臣,朱元璋怎么就放下一百个心了呢?史书说他为人低调、小心谨慎等等 。也有人说这是性格决定的,他不贪功、不图利、识相知趣等等 。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准确 。依我之见,汤和之善终,盖因其做人的大智慧 。
其实,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 。他从小有雄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 。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 。于是,他做出重大决定,主动辞官,回家养老 。明史记载说:“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徐达)、曹国(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 。于是,汤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帝大悦” 。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 。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 。他的反应是大悦,然后“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 。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 。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