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乾陵61尊石人为何没有头?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武则天乾陵61尊石人为何都没有头?1971年秋末的一天,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位村民正在田间劳作 。突然,一位村民的锄头碰到了地里一块坚硬的东西 。最初他们以为是埋在地里的石头,可是当他们挖开泥土时,发现泥土下并不是什么坚硬的石头,而是一颗雕刻精美的石刻头像 。
石像的出现让两位村民大吃一惊,石刻头像为什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两个农民百思不得其解 。一位村民忽然想到:石刻头像会不会来自于他们身后那坐神秘的帝王陵———乾陵呢?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上,距西安80多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与他的妻子武则天的合葬陵 。
据史书记载,建成后的乾陵规模宏大,仅外城周长就达近40公里 。上世纪50年代末,几位村民在一次施工中无意中发现了乾陵的墓道 。经考古工作者全面勘察,发现乾陵并没有盗洞的痕迹 。乾陵也成为唐代18座帝王陵中唯一未遭盗的一座 。
经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乾陵地面的宏伟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司马道两侧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还能让人感受到乾陵昔日的宏伟 。这些石刻群雕从开凿到雕刻完成用了20多年的时间 。石刻群雕中不仅有神秘的无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狮 。
两位村民决定把石刻头像拿到县里的文管会,或许那里的人知道这尊石刻头像的来历 。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有着丰富考古知识的干部 。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件石刻头像,顿时兴奋起来,因为这件头像很有可能来自于乾陵中的61座无头石像 。
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其中东边29尊,西边32尊 。据史书记载,石人群像最初建立有两座大型侧殿房和偏房,石刻群像就放置于殿中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两座大殿都已被毁,仅留下一些遗址 。
石人像采用的是原雕的手法,现存的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 。石人像雕刻得大多体形健壮,几乎每个石人像的肚子都被刻意地突出了出来 。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61尊石人像都没有头部 。石像头部的去处多年来始终困扰着考古工作者 。那么,两位村民发现的石刻头像会不会是其中之一呢?
第二天大早,文管会的干部和村民来到了61座石像前 。他们开始按照无头石像颈部的断痕逐一进行对接 。首先对东边的29尊石像进行对接,但并没有发现合适的石像 。随后他们又开始对西边的32尊石像进行对接,终于发现西边最后一排的一座石像颈部的断痕与石刻头像相吻合 。
这尊石像整体身高1.7米左右,胸围0.65米,从发髻以及面部的八字胡须来看,他似乎来自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
乾陵61尊石像究竟是什么?他们来自哪里?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右衽或左衽武士袍 。衽,就是衣襟 。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叫左衽 。右衽和左衽是区分汉人和胡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一看衣服,不管你脸长什么样子,就知道你是胡人还是汉人,汉人绝对不会弄左衽 。研究人员从61尊石人像所穿的服饰中发现,在这些石像当中不仅有游牧民族,还有西域以及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
这61尊石人像双手都抱着笏板 。所谓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可以记载上朝要说的事 。此外,乾陵石人像中,有20多人佩戴着“玉袋” 。所谓玉袋,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都督、刺史随身携带的装官印的袋子 。这就是说,这20余人是身居要职的官员 。
就在村民们发现石刻头像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梳着13条辫子的石人头像,这尊头像也是至今为止脸部最为完整的石人头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