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如何选定未来皇帝

中国历史,人才辈出,江山更迭 。“家天下”的封建体制决定了,确保政权永固,国运不衰,是所有现世之君都为之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
为江山和后代子孙计,老皇帝一般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提前作出谋划和安排 。这期间,除了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统治、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及早选择一位有为的后世之君,就成为摆在历代帝王面前的首要任务 。古人叫立储,现在叫做接班人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储君既定,还要为未来的皇帝选择一位德才兼备、堪称国器的老师,也就是太子太傅 。
太子太傅,权力不大,但使命光荣,主要任务是对未来的皇帝进行特殊教育,以便将来堪当大任 。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只不过这个培训只在太子一人中进行 。当然,教学内容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要熟悉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之外,帝王心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说白了,就是教储君如何驾驭群臣,兴利除弊,做个好君王 。这门功课,也只有皇帝和未来的皇帝能够学,其他人是不能(或是不敢)乱加揣摩的 。因此,那些所谓的圣明之君就总是显得高人一等,见解独到,甚至令臣子们难以捉摸 。
其实,这也正是君王们很愿意看到的 。有的人聪明,总是能揣摩到君王的心思 。如果说这种心思是用在报效君王、建功立业上还好,如果要用在见风使舵或者耍小聪明上就非常危险了,像三国时期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终究缺少大智慧 。既不会奸诈小人的见风使舵,更不懂睿智君子的韬光养晦,且处处显摆,最终还是被曹操要了脑袋 。
之所以会如此的处心积虑,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不至于君弱臣强,大权旁落,受制于人 。即便是这样,老皇帝还是会有一万个不放心,生怕死后儿子镇不住群臣,导致江山易主 。为保险起见,势必就要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招来 。
办法虽多,却也逃脱不掉两种渠道 。一是清除异己,诛杀权臣;二是临终托孤,大臣辅政 。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功高盖主的重臣,为避免将来对新皇帝不利,先提前收拾干净;后者主要是基于皇帝年幼,尚不能担当国家重任,而江山又不能拱手于人,唯有的办法就是为其选择一个或是几个既有能力,又能忠君侍主的大臣辅佐朝政,代替皇帝行使权力 。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君王 。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各有利弊,也都是无奈之举,较难把握 。决胜关键在于,后世之君是否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 。对于后世之君能力较弱,臣子又相对强势的,皇帝老儿断然是不会放心的 。皇帝不放心,就会睡不好觉 。睡不好觉,可能就要发神经 。而一旦把你惦记上,做臣子的就要非常小心了 。这个时候,及时夹起尾巴做人或许还有得救,要是再不收敛,我行我素,说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
当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开始也是大封特封功臣的 。及至后来,对一起打天下的那帮臣子们却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放心、不顺眼,一来也是这些功臣太过骄纵,二来就是太子朱标过于懦弱 。对比之下,权衡再三,朱元璋还是对功臣们下了黑手,诛杀一度到了腥风血雨的地步 。对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太子朱标内心有些不忍,就劝朱元璋善待功臣 。朱元璋也不说话,只是将一条满是荆棘的木杖扔到了朱标脚下,并命其用手抓起来 。朱标用手一抓,顿时被扎破了手掌,棍子也丢到了地上 。这时,朱元璋才不无意味地说:“我就是要把这些“刺”提前给你削干净,好让你将来坐稳江山啊!” 。直到此时,太子才真正领会了皇帝老爹的真正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