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文宗:为何说唐文宗有帝王之道无帝王之才?

唐文宗李昂,初名涵,与敬宗同年,出生于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 。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并不是既定的继承人选 。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 。
刘克明与苏佐明杀害敬宗后,假冒敬宗旨意选立了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权勾当军国事” 。这样做本来也是多年来宦官拥立的惯用伎俩,大臣也都见怪不怪了 。刘克明等还不以此为满足,又商议着剥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唐末任左右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中尉的四位大宦官被称为“四贵”,他们是宦官中的实力派 。王守澄等密谋商定,动用了所掌握的禁军力量将穆宗的次子江王涵迎入宫中,此举还得到了三朝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的支持 。神策军中尉派出的精锐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绛王悟也死于乱兵之手 。江王涵就是文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昂 。
由于没有先帝的遗嘱,文宗应当以什么方式登基即位,王守澄搞不明白 。他听从了翰林学士韦处厚的主张:先以江王的名义宣告平定了宫廷的叛乱(这是为了说明江王有功于国家),然后百官再三上表劝他登基(这是为了说明江王有群臣的拥戴),再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册文,下令指定他为继承人(这是为了说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后举行册立新君的大典 。文宗于宝历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与百官相见,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了皇帝的行头,次日亲政 。十五日文宗将自己的生母萧氏上尊号曰皇太后(穆宗贞献皇后) 。
文宗即位后一直有崇树外戚的打算,但是他的生母萧氏是闽人,来京以后父母早亡,家里只有一个弟弟,已失去了联系 。文宗后来令福建官员寻访,一连有三个人自称是文宗的舅舅,其中有人还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但是最终都是假冒,真的国舅竟无从找到 。据说元和、长庆时,两京百姓在大街巷里见面打招呼,多说“合是阿舅”,文宗找国舅的事正好与“合是阿舅”的说法相应验 。
文宗生母萧氏被立为皇太后以后,居住在大内,穆宗的母亲也就是文宗祖母懿安太皇太后郭氏居兴庆宫,敬宗的母亲王氏称宝历皇太后居义安殿,号“三宫太后” 。文宗对她们是每五日一问安,逢年过节都会亲自往各宫谒见 。对于祖母太皇太后郭氏,因为有拥立之功,更是礼数有加,文宗经常从城内复道中前往南内兴庆宫,群臣及内外命妇也到宫门问候起居 。开始,有司献四时新鲜瓜果给三宫时称“赐”,文宗认为言赐不妥,就拿起笔将“赐”改为了“奉” 。太和五年,在宰相的建议下,为了把太皇太后郭氏与宝历皇太后称号有所区别,将居义安殿的宝历太后以宫为称,改称为“义安太后” 。开成年间的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文宗率同诸王、公主等在咸泰殿上灯,亮如白昼,迎来三宫太后,为她们奉觞进寿,一如家人之礼 。
文宗在位期间的行为举止,与敬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勤勉听政文宗与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他每逢单日就上朝 。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举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讨论研究 。他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 。文宗还比较重视发挥谏官的作用,太和九年(835)十二月,文宗令铸造“谏院之印”,改变了谏官进奏表章还要在其他部门请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状况 。生活节俭文宗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即位之初,就下令放宫女、太常音声人,各地额外的进献和上供的奇珍异物基本上停止,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也都停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