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谁家无忠臣:赵匡胤平定李筠叛乱( 二 )


年轻的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不过,他是个好皇帝,勤政爱民,对原先后周的大臣一个不杀,全部提拔重用,宋朝的政权很快就稳定下来了,内部是很稳定,但是有两个重量级的后周人物确对赵匡胤亮起了红灯,第一个就是李筠,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幼年从军,以勇力著称,史称能开百斤硬弓 。在后唐时期就已经名闻军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几乎以其一部之力来抵挡整个北汉 。接到赵匡胤安抚的圣旨,李筠恭恭敬敬的表示了顺从新的宋王朝,但是,北汉皇帝刘钧给他来了一份鸡毛信,让李筠寝食难安,刘钧提出联手干掉赵匡胤 。就在李筠矛盾犹豫之际,另一个驻扎扬州的后周元老重臣李重进也派人联络他,而且,李重进为了表示诚信,已经提前准备起义了 。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四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河东野战军总司令党政军一把手)李筠决定正式造反 。这时距离赵匡胤创建宋朝才刚刚过去了100多天 。李筠决心也学学赵匡胤,全中国的皇帝太多了 。这就是赵匡胤下河东的原版,他征讨的是河东野战军总司令李筠 。当时大宋的形势也是像《下河东》里唱的那样“王登基二十年干戈未定,乱五代尽都是各霸称雄” 。“东西杀南北战三方平定,偏偏的又反了河东白龙”,事实上,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一仗就是跟所谓的“河东白龙”李筠打的 。
赵匡胤跟李筠打得很辛苦,而且第一仗就输了 。事实上,李筠最大的优势不是天时或者人和,他的司令部风水很好,他占了绝对的地利 。
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之脊,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是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他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谋远虑之辈,问题是,李筠特别跟历史上的项羽相像,刚愎自用,不听人言 。他骄傲的说: “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不平哉” 李筠的开局不错,他的第一战即夺取了泽州城 。
【自古谁家无忠臣:赵匡胤平定李筠叛乱】泽州,在潞州之西,面向太行山,这时李筠的局势好得无以伦比―,只要冲上太行,赵匡胤就再也没有办法阻止他 。李筠以太行之险,一冲而下,直接就可占据黄河上游,进而控制沿岸的永丰、回洛、河阳等几乎所有的重要粮仓,断绝宋朝都城开封的漕运之路 。
国家无粮,心中发慌,而且赵匡胤刚刚得国,人心不定 。就算是他已经根深蒂固都没法维持统治!
消息传来,赵匡胤慌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以战迎战,必须取胜!命令驻兵河北的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与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立即率军火速进讨 。一定要快,不让李筠破关而进河南,而这时,北汉皇帝刘钧也加入造反行列,已经亲自率军出太原来援助李筠 。
赵匡胤他亲自挂帅,日夜进军,马不停蹄,赵匡胤决心抢先爬上太行山,可是李筠却还在太行山脚下跟刘钧两个不清楚 。
本来李筠听说刘钧亲自带队来支援他还很高兴,没想到他一见刘钧就惊呆了,都是河东(陕西)老乡,可是刘钧穷啊,堂堂皇帝陛下只带来了几千残弱人马,别说打仗,出去走一圈都要组织好半天 。
刘钧一直靠契丹人过日子,不管刘钧怎么说这件事李筠就是不许契丹人沾边,这是原则问题!绝不松口,李筠还鼻涕眼泪的一口一个“忠于周室,不敢爱死而臣宋”,就这样,谈来谈去,李筠从刘钧那里得到的全部支援就是几千名老弱残兵、一个西平王头衔、还有一个军事代表 。李筠谈的口干舌燥,赵匡胤却不耐烦了,石守信和高怀德马上就到了,在结盟地点太平驿不远的长平附近,双方大规模的第一次接战,河东军死亡3000人,泽州面临失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