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为何自叹武器不如清军?腐败的清军

八国联军为何自叹武器不如清军?史料显示,在公元1900年(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鼠)年)至1901年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苦难深重的中华大地上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随着一股股来自遥远异邦武装军队的悍然入侵,神州大地的空气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火药味透出一丝令人感到不祥、不安的信息,预示着这一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多事之秋!发生在这一年里的惊天大事件被史家称作“庚子事变” 。
八国联军的战舰在中国的内海耀武扬威、横冲直撞,清军的防守形同虚设,“银样蜡枪头”一般中看不中用 。八国联军凭坚船利炮强行进驻了广州、福州、上海、烟台、青岛、旅顺等各大港口,所到之处洋旗飘飘,强横犀利的洋兵如入无人之境 。接着,列强的兵舰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竟然游弋到西南冲要重庆;在北方的直隶、山东、山西等省,号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民众、清朝八旗、绿营官兵协同作战,与八国联军鏖战正酣,敌我搅作一团,炮火连天,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
然而,看似慷慨激烈、英勇无畏的殊死较量背后,大清国军民交出的战绩单却令人汗颜:天津七月份沦陷于联军之手,帝都北京八月沦陷,慈禧太后易装后率一部分朝廷要员和被打得七零八落、失魂落魄的参战部队仓皇西窜 。明明是落荒而逃,却美其名曰“西狩,”亡命逃窜被描述得好像悠哉悠哉去西部皇家猎场狩猎一般 。中华语言的丰富多样,辞藻之华丽溢美,令人叹为观止 。
值此危难之际,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武卫右军”却在袁世凯的统领下按兵不动,龟缩在山东一隅作壁上观 。
那么,一路摧枯拉朽,横扫清军如卷席并大获全胜的八国联军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八国联军为何自叹武器不如清军?腐败的清军】根据各国参战官兵的战地日记以及诸国出版的战后回忆录统计,自联军占领天津卫后,八月十四日由天津向北京进发,各国集结总兵力约一万六千人左右,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任统帅,一路气势汹汹的杀奔帝都北京而来 。这区区一万六千余人只用了十天时间便一路狂飙突进,以不可阻挡之势攻陷北京,沿路设防的大清官兵一触即溃,眼见皇都难保,大清国帝后被唬得脚底抹油,一道烟向西北狂奔逃逸而去 。然而,据史料记载,不算外围兵力,当时仅驻防北京的守军就有武卫中军、神机营、神虎营、满蒙亲军等不下三万人的兵力,这其中还不包括配合清军作战的大量义和团民 。
八国联军中的意大利军队在北京附近遭遇清军阻击,受挫后曾一度无奈返回天津,却无意中占领了天津附近一座几乎无人值守的清军武器库,缴获了该处存放的大量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 。清军装备的先进武器和各类军用物资让这些来自南欧亚平宁半岛并“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们惊呆了!这些当时世界上最新款、性能最优的武器让意大利人艳羡不已,甚至自叹不如 。
为此领队的意大利海军中将西蒙事后写信对英国公使说:(意军缴获的清军武器)中包括“最新式的曼利彻式卡宾枪的型号,比联军中的奥匈部队列装的卡宾枪更为先进,似为刚出厂的新品;而克虏伯大炮比德军现役的所有大炮口径更大、瞄准更精、射程更远、更为新式” 。可见,甲午之战后,经过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干臣的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下,清军的武器装备早已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按西法训练出来的“新军”列装的武器性能比列强有过之无不及 。
西蒙中将列出了一份长长的清单呈交联军指挥部:87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36门,大部分甚至还没使用过 。7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60门 。劳登菲尔德速射机关炮各种口径、型号126门,各型号、口径克虏伯大炮、机关炮156门、挺 。这些最新的、当时最先进的重武器甚至是簇新的,有些还未来得及拆封组装 。还有三万枝贴有最新出厂商标的曼利彻牌毛瑟枪和来复枪,三万把枪刺,堆积如山、品种繁多的军品及其它物资,粗略的估算一下,价值约250万英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