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马援驻军下隽县,决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 。三月,汉军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 。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 。乃凿岸为室,以避暑气 。“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 。不久,马援病死,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夙愿 。
8、赵充国:76岁统兵平定诸羌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原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后来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 。赵充国的父亲叫赵君育,生了赵充国和赵子声兄弟两个,二人均有建树,特别是赵充国,善长骑射,沉勇有大略,读书好学,精通笔法,熟悉少数民族事务 。他起初是骑兵,因为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 。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汉武帝、宣帝时,他在征讨匈奴、羌、氐的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
汉宣帝初年(约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联合匈奴,威胁汉王朝 。汉宣帝派义渠安国西征,无奈义渠安国采用办法不妥,激怒诸羌联合进攻湟中,安国败退,损失甚重 。宣帝看到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领兵平羌人选征求赵的意见,赵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 。”宣帝问他平羌的计划,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到前方了解敌情后,才能拿出方案 。”
六月,他率1万骑兵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出发,到黄河岸边 。赵充国奉命统兵进占湟水谷地,采取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诸羌联盟,打败了先零羌并使之归顺 。不过5个月,彻底平息了羌乱 。
9、王翦:父子灭五国 功高不震主
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氏也因此和蒙氏并称为秦国两大将领世家 。
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备吃掉楚国,他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马,答曰20万足矣 。秦王又问王翦,王翦答道:"非60万不可,20万人攻楚必败!"秦王不信,以为王翦年老怯战,遂命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 。
公元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气攻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楚国上下为之震惊,楚王拜项燕为大将,带兵20万人,水陆并发,火速迎战李信 。李信被项燕伏下的七路军兵杀得大败而逃 。项燕一连追杀三日三夜,秦兵死伤无数,将尉多人被杀 。秦王得报,方后悔未听王翦之言 。
李信出征之时,王翦就已托病回家养老 。秦王政亲自到王翦家,敦请王翦出征 。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于是秦王遣60万大军,王翦果然率军大破楚军 。
与四大名将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 。他深知自己率领60万大军,容易招致君主猜忌,于是主动要求秦王赏赐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讨赏 。有人觉得此举过分,但王翦认为,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君主猜忌 。从王翦开始,王氏三代在秦为将,直至秦灭,可见王翦此举在当时还是颇令秦王放心 。
10、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这个名字成了中国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 。
廉颇在战史上最有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 。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此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 。
- 历史上嫁了两次都是皇后的女人传奇皇后羊献容
- 史上最和谐的国君一家子:吴国四公子季札让国
- 唐代军神王忠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典范!
- 盘点三国史上的十大无名悍将:十大无名英雄是谁
- 中国古代十大猛将,霍去病居榜首,第五和朱元璋是好兄弟
- 历史上的十大清官排行榜:神探狄仁杰包青天皆在其中
- 历史上宋江招安了吗?小说剧情存在虚构
- 历史上最败家的富二代,竟然败落了一个王朝改变了历史?
- 古代战场上被别人砍一刀没有死怎么办?
- 四面楚歌:史上真实的虞姬为什么拔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