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军神王忠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典范!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人们立即就会想到一大串的名字:战国时代的乐毅、孙膑、吴起、廉颇,汉代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唐代的李靖、郭子仪,等等,恐怕很少有人会提到王忠嗣 。但恰恰是知名度并不太高的王忠嗣,才是中国军人的伟大典范 。
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训,山西祁县人 。出身世族,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 骁勇善战闻名军中,公元714年在与吐蕃的武街大战中战死沙场 。战后,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 。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年仅九岁,唐玄宗见到他以后,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 。刚进宫时,因不习惯周围环境,加之怀念亡父,经常痛哭,玄宗就以汉朝霍去病的事迹勉励之,又让其陪忠王李亨练武学艺 。初长成时雄毅寡言,有武略 。一次,玄宗与他谈论用兵之道,忠嗣应对从容,纵横捭阖,玄宗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果然,王忠嗣不负玄宗所望,在以后的岁月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无人可以与之比肩的一代名将 。
【唐代军神王忠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典范!】一、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开元十八年,18岁的王忠嗣离开宫廷,被任命为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恶战——玉川战役 。战前,他侦察到吐蕃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就独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兵,乘着夜色发动突然袭击,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吐蕃赞普仓皇逃命 。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王忠嗣也因之一战成名 。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萧炅为河西节度使,会同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剑南节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分道进击吐蕃 。杜希望率陇右部一路长驱直入,攻取新城,并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于黄河左岸修筑盐泉城 。吐蕃在黄河西岸地区集结了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 。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士气低落 。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主动请缨出击,以振士气 。王忠嗣集合队伍,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 。王身先士卒,冲入敌营,左劈右砍,其部下也个个奋勇向前,竟然使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 。一直在观战的陇右节度使杜希望见王忠嗣的敢死队破坏了吐蕃人的防线,马上抓住机 会,果断命令全线出击 。王忠嗣的悍勇为全军上下作出表率,终于以寡击众,大败吐蕃 。ht战后论功,王忠嗣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 。后军功日盛,不久便升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
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利,唐北部边境契丹势力日益强大 。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劳而无功,契丹遂成唐之大患 。为彻底解决这一心腹大患,朝廷委派王忠嗣北击契丹 。大唐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奚族和契丹联军20万迎战唐军于桑乾河,双方在桑乾河展开决战 。唐军雷霆出击,三战三捷,奚族和契丹联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军投降,之后几十年不敢作乱 。王忠嗣威名也因此大震于天下 。
公元742年,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 。唐玄宗遣使谕令乌苏内附,乌苏不从 。王忠嗣随即屯重兵于碛口以威胁乌苏 。王忠嗣大兵压境威慑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大为恐慌,上表请降 。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又向玄宗进献 《平戎十八策》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遣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酋长,向乌苏发起进攻,结果,乌苏兵败逃遁,国中大乱 。密切关注着北方局势的王忠嗣果断下令朔方部出击,攻打突厥的西部军区 。朔方部穿越荒漠,马匹充足、装备精良,士气高昂,面对强大的唐军,突厥除战死者,部众基本上全部被唐军俘虏,重 要人物悉数向唐朝廷投降。天宝三载(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乱之机,再次出兵北进 。这次唐军的打击重点是实力较强的东方部落 。朔方军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势凌厉,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 。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突厥汗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场前后延续达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大唐帝国的胜利而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