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断送了三个帝国的悲情皇帝:后燕皇帝慕容垂!

论性格复杂 , 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为惯战疆场的猛将 , 他的两次叛离 , 无一不对当时的中原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
第一次叛离前燕 , 让前燕与前秦势均力敌的对峙 , 变成了秦强燕弱的一边倒;
第二次叛离前秦 , 让苻坚如断一臂 , 也让前秦迅速走向土崩瓦解的败境 。
第二次 , 实现了大燕复兴后的慕容垂 , 北伐拓跋魏 , 最终让鼎盛的帝国走向了败亡 , 自己也落了个悲情愤懑、吐血而死的凄惨结局 。
细数慕容垂的一生 , 竟然直接或间接的断送了三个强盛的帝国 。在路卫兵看来 , 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 也算是极其特殊了 。
历史上的人物 , 其实很难用简单的好坏 , 或是简单的善恶 , 来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站在不同的立场 ,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 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特别从事政治的、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 , 就更难凭表象判断 。政治本就是胜利者的政治 , 一如战场上对阵的双方 , 为了取得胜利 , 可以采取任何非常规的手段 。
【一生断送了三个帝国的悲情皇帝:后燕皇帝慕容垂!】
淝水之战 , 谢玄让秦军后退 , 以便腾出地方交战 , 却又趁乱攻打 , 你能说是言而无信吗!慕容垂也是一样 , 若单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 , 两次叛离 , 自然有些背信弃义让人不齿 。
然而 , 五胡争霸 , 十六国纷争 , 是政权的争夺 , 是政治的争斗 , 动的是心机 , 讲的是成败 , 从这方面讲 , 慕容垂的行径 , 似乎又可以理解 。不管怎样说 ,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那就是慕容垂当时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 。历史时过境迁 , 昔人早已作古 。我们无从得知慕容垂彼时的真实想法 , 只能从点点滴滴之中 , 去还原他当时的复杂心态 。慕容垂第一次叛离 , 可以说并非他的主观愿意 , 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叛离 。他受到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的排挤 , 不得不投奔前秦 。那黯然离去的背影 , 包藏着多少委屈和无奈!承载着多少愤怒和怨恨!这种心境 , 旁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慕容垂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 能征善战 , 当时前燕“总摄朝权”的慕容恪 , 就曾向皇帝慕容暐多次举荐慕容垂 , 说“吴王(慕容垂当时的封号)将相之才十倍于臣” 。
慕容垂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之战中大败桓温 , 更是“威名益振” 。慕容恪死后 , 苻坚多次想出兵前燕 , 都因“惮垂威名而未发”(《晋书》) 。就是这样一位冲杀疆场、威风不可一世的大英雄 , 却被挤兑的没有立锥之地 。这种强烈的反差 , 更增添了几分悲剧成色 , 其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慕容垂内心更为强烈的冲突 , 来自他叛离前燕后的第二年 。前燕国灭 , 当苻坚“徙暐(慕容暐)及其王公已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后 , 慕容垂“收集诸子 , 对之悲恸”(《晋书》) , 看到家族凄惨到这般田地 , 慕容垂悲从中来 。然而在路卫兵看来 , 令他最为伤心的 , 应该还是慕容帝国的垮塌 , 那里凝聚着他的心血 , 是他依依不舍的情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