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作品特点:幽默的讽刺和温柔的批判

在对都德简介之前,先介绍一下他的代表作《最后一课》 。这部作品被选入初中语文教育课程,在其中竭力地渲染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绪 。因此,都德不光在法国,甚至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其知名度都是很高的 。
都德的画像
1840年5月13日,都德出生于法国东南部,有着“薰衣草之乡”美誉的普罗旺斯 。他的家庭虽然是做生意的,但生活却极其贫苦 。因此都德十五岁的时候,就成了小学的监学 。后来他在哥哥的帮助下,来到了巴黎,并从此进入了文学界 。
1857年,都德带着他的第一部作品《女恋人》来到巴黎,并开始出版 。1866年,他又发表了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札》,使其名声大振 。1868年,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记叙了其小时候家境贫苦,为生计奔波的经历 。
后来,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写了很多关于这场战争背景的小说,合编为《月曜日故事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
在战争结束之后,都德的创作方向又发生了改变,这段时间也是其作品创作的多产期,他先后发表了《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努马·卢梅斯当》等十二部长篇小说 。
1897年12月14日,都德在巴黎去世,终年57岁,被安葬于巴黎拉雪兹公墓 。
都德的故事
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关于都德的故事,也因其个人的成就而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
都德的照片
都德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父亲虽然是个做丝绸生意的,但由于经营不善,生活难以为继 。而他的母亲对文学方面的成就很高,却也不善料理家务,因此都德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小学里担任监学 。都德自小聪明过人,在她母亲的影响下,他很小就学会了写诗,经常到他家附近的书店里去读书,因此让他掌握了很多文学知识,为他日后成为大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都德的妻子阿拉也是一个在文学方面早已很深的女人,在两人结婚之前,阿拉写过不少优秀的作品 。但在结婚后,阿拉就放弃了写作,全心全力地辅佐自己的丈夫 。有一次,都德的两个朋友到他家拜访,见到他妻子后,鼓动阿拉为他们吟唱一首诗 。阿拉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能即兴吟了一首,诗歌的内容是歌咏鸟儿顶着狂风劳动,用丝带的碎屑做窝 。在阿拉的口中唱出来,充满了女性的细腻,令都德的两个朋友听得如痴如醉 。在阿拉唱完之后,他们评价说“无论是男人或女人,我一次也没有碰到过那么深刻的吟咏者,那么懂得文体的诀窍的人 。”
从都德的故事中可以发现,都德的成功和两个女人是分不开,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因此,都德经常说,假如没有他的妻子,他是不可能到达今天这样的成就的 。他自己也承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经过他妻子逐字逐句地审核过的 。
都德的代表作
都德的代表作是《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都德于普法战争时期写成的一部短篇小说,和《柏林之围》一起被编入了《月曜日故事集》,发表于1873年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当时法国战败,法国的国王拿破仑三世被俘虏,普鲁士的大军在法国的国土内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 。
都德的代表作《柏林之围》
在普鲁士取得了两地的控制权后,就下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禁止教授法语,改教德语 。
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的韩麦尔先生,在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所学校里,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 。通过这最后生动的一课,都德刻画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两个鲜活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从1912年起开始被翻译成中文,一直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