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唐伯虎,简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提起唐寅,人们就会想到《三笑》中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以及那个为追求喜爱的女性而甘愿卖身为奴的风流才子的艺术形象 。上述故事最早见于明项元汴所著《蕉窗杂录》中《三笑姻缘》 。《三笑姻缘》系据唐人笔记《山水小牍》一文、元人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以及明代叶宪祖杂剧《碧莲绣符》、姚旅笔记《露书》、王行甫《耳谈》等书,铺衍、移植到唐寅身上的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之所以虚构、移植到唐寅身上,固然与他的风流浪漫个性,声名远播的书画有关,但是真实生活中的唐寅却并非如此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大家去看看真实的唐伯虎 。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 。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故他在画上题款常写其原籍“晋昌唐寅” 。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有一支定居南京、嘉兴一带 。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 。
据唐寅好友祝允明所撰《唐伯虎墓志铭》记:“其父广德,贾业而士行 。”他认为经商不如读书做官好,虽迫于生计从商,总觉地位卑微,于是对儿子抱有很高期望,决心让儿子求学,以改换门庭 。唐寅聪明伶俐,他的父亲欣慰地说:“此儿必成名 。”可是唐寅自小顽皮,“计仆少年,身居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
(唐寅《与文徵明书》) 。那种不拘礼节的放荡行为又是一般士大夫子弟所少见,因此他的父亲又感慨地说“殆难成家乎” 。
二十五岁之前的唐寅,过着读书、游玩、吟诗作画的无忧无虑生活 。哪知到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祸从天降,家里发生了惨痛的剧变 。先是父亲病殁,后是妻儿离世,接着母亲作古 。翌年春妹妹出嫁 。不久又获知妹妹在婆家自杀的消息 。一年内七口之家只剩下唐寅兄弟二人,无怪二十几岁的唐寅就愁出了白发 。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唐寅《白发诗》)从诗中可看出唐寅家道败落,功名未就,痛苦不堪的心情 。
唐寅十六岁时曾参加秀才考试,“童髫中科第一”,当上府学生员 。这在几代经商的唐氏家族中可谓光宗耀祖的事情 。唐寅受到全城读书人的赞誉 。
唐寅初因父母妻儿等去世的打击,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一度消沉,终日与友人饮酒消愁 。后经好友祝允明劝戒,精神重新振作,遂又埋头读书 。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去参加应天府乡试 。二十九岁的唐寅高中第一(解元),而他的好友文徵明却落第 。主考官梁储在读唐寅试卷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士固有若是奇者耶?解元在是矣!”唐寅所撰之文受《昭明文选》影响,辞藻优雅,才气风发,他的试卷被梁储一眼看中 。
唐寅为此心中不胜快慰,踌躇满志 。岂知“福兮祸之所伏” 。倘若唐寅是一位行为检点、谨慎的人,本应在应天府科考后,尽快赶到北京,潜心求读,以准备明年京城会试 。可偏偏唐寅是不甘寂寞的人,加上与之同船来京赶考的是江阴巨富之子徐经,两人来京后又住在一起 。徐经吃喝玩乐惯了,进京会试还带了六名戏子 。他认为能否进入仕途,文章学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赢得权贵的赏识,因此,整天奔走于豪门显贵之间 。这些人中有同乡前辈吴宽、王鏊、应天府主考官梁储、吏部尚书倪岳、礼部布侍郎程敏政和大文学家李东阳等 。徐经和唐寅常常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受到其他应试举子的妒恨,在朝廷其他大臣中也引起了非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