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飞速发展

土地政策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朝政府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和南朝政府为了扩大剥削对象,改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的赋役 。自东晋到陈朝时期,共进行九次土断 。其中,364年桓温进行的“庚戌土断”和413年刘裕进行的“义熙土断”,成效最为显著 。土断后,南朝境内的侨寓政府便陆续消失了 。
【南北朝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 。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 。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 。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 。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 。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 。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 。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 。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 。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 。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 。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 。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 。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岭南种双季稻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 。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 。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 。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
士族田庄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采取田庄形式进行生产 。其中北方士族南迁时,都带来大量部曲和佃客,唯一缺乏的是田地 。因此,他们到处“求田问舍”,不择手段地谋取土地 。如刁逵在京口一带掠夺土地达万顷 。与此同时,南方士族地主也进一步扩张自己的经济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们占领的平原和山泽上建立田庄,当时称为“墅”或“园” 。如会稽士族孔灵符在永兴建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谢灵运在始宁的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个果园,沿水渠两岸有大批良田 。农业在士族田庄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 。田庄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统 。在耕地上种有稻、麦、粟、桑、麻、蔬菜等作物 。仅次于农业的是园林业,经营竹木果树等 。此外,还有养鱼业和畜牧业,并从事纺织、酿造、制造生产工具等多种手工业生产 。由于从事多种经营,使士族地主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 。田庄里的生产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隶 。士族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 。但它把大量劳动人手组织起来,在山区水滨进行垦植,特别是在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还关心生产的时候,地主田庄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后,由于门阀土族日益腐朽,田庄也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
手工行业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 。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 。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 。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 。刘裕灭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 。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 。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设有专官管理矿冶 。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废),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 。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 。在冶铸技术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 。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那时还发明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即把生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火候到时,生铁先熔化,渗淋入熟铁中,然后取出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镰 。到三国、西晋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东晋、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 。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绍兴)一带 。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 。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有自己的特点 。造船业在东吴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 。运输、作战用的舰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可载重二万斛 。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 。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 。当时纸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造纸业的发达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